篇1:驻村第一书记典型事迹材料
**是区政协机关事务管理科副科长,今年4月初到***镇***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到***村一次就要往返路途60多公里,但他仍然坚持经常到村上开展有关工作,与村“两委”一班人走街串户了解情况。经了解,该村辖域面积5.4平方公里,村民300余户1100余人,党员30名,全村共有耕地800余亩,山地1000余亩,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花生等,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苹果、桃等经济林为主。
上任四个多月来,***与村“两委”成员一起,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入手,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村民谋福利。村委大院里不锈钢旗杆上飘扬的国旗,村委墙上悬挂的基层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廉政建设制度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都是***到***村任职以来带来的新气象。***村有三位建国前老党员,***了解情况后,经常走访慰问,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询问老人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七一”前夕,他陪同区政协领导走访慰问老党员,并为他们送去食用油、大米等慰问品。
去年,***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30余万元,修建硬化了1.6公里道路,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水果的销售,但由于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工程款一直未结清。***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实地查看道路硬化情况,争取补助资金2万元,为村里减轻了包袱。
***认识到和谐的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协助村“两委”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使上访案件消化在镇村范围内,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了村庄稳定。
在***驻村工作记录本上,仔细地记着村里大事小事。他说,只有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摸清摸准、心中有数,及时向村民了解对村“两委”及村内各项事务的意见建议,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做好农村工作。
篇2:驻村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为确保“第一书记”选派工作顺利开展,近日,昔阳村采取“二三四五”措施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推动“第一书记”选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两项档案”践实绩。一是建立工作实绩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对“第一书记”工作实绩进行档案管理,详细了解每个“第一书记”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培训情况、项目推进情况等,对各工作事项进行归类登记,保证各类数据、参与人员、工作效果等有凭有据,真实客观地反映“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二是业绩佐证材料。主要包括荣誉、影像、图片资料等能证明工作业绩的视频、照片、文字等材料,在村以上媒体受到宣传的个人典型事迹材料和受表彰情况,确保“第一书记”工作有记录、评价有依据、成长有轨迹。
“三项考核”强激励。对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考核分日常考核、期满民主测评和工作考评。日常考核由乡镇(城区社区)党(工)委根据考勤、工作日志、民情日记、定期抽查等情况进行量化评分;民主测评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根据“第一书记”述职报告,对照到村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测评;工作考评主要由村委组织部依据目标任务,检查建班子带队伍情况、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等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考核优秀的“第一书记”优先评先表彰、优先提拔任用。
“四项制度”抓管理。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第一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参观学习;建立考勤制度,由村党支部对“第一书记”到村情况进行考勤,并按周上报,每月进行一次通报;建立日志制度,要求“第一书记”根据到村开展工作情况和走访农户情况分别填写组织部统一印制的《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并每月由村党支部签字盖章;建立例会制度,每月召开至少2次“第一书记”碰头会,了解工作动态,交流驻村工作经验,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五项任务”明责任。围绕“五个好”标准、“五个基本”建设考评项目和“五星级”创建要求,实现“五个一”的工作目标。即指导和帮助建强一个好班子,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指导和帮助制定一个好规划,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指导和帮助选准一个好项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指导和帮助建设一个好阵地,健全完善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指导和帮助完善一套好制度,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水平。
篇3:驻村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整洁的村道蜿蜒延伸,一池池碧水清澈见底,白墙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中……3月19日,记者走进樟树镇文谊新村,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画卷跃然于眼前。
“这条路以前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泥路’,根本无法出行。现在刘队长他们来了,就帮我们把这条路重新修一下,干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在文谊新村一条主干道旁,一台挖机正在平整路面,一旁的村民熊春梅竖起大拇指说。
在文谊新村村部,记者见到了正要同该村村干部入户走访的刘队长,原来他就是岳阳市政府派驻文谊新村工作队队长刘伟新。
“市里既然选了我们来驻村,我们就要担起这个责任,用心做好。”刘伟新介绍,工作队刚进驻文谊新村的时候,“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了解,他就跟另外两个队员白天到村民家里走访,充分摸底调查,晚上回来总结,理清工作思路。
“工作队一来,就挨家挨户走访、座谈,尽心尽责,帮文谊新村制定合适的工作方案。现在村子里都知道了他们是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樟树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王曦说,现在文谊新村一天一变样,天天来、天天新。
“他们帮助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合适的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重点,工作效率显著提升。”该村村支部书记蒋灿雄介绍,自驻村工作队进驻以来,该村已完成1500米的沟渠疏通清理;对村里的主干道已完成2300米的两侧杂草、障碍等废弃物的清理,1200米的维修、拓宽,近3000米绿化,栽种红叶石楠、红继木共1500棵;拆除“四房”20栋,共计2400平方米;拆除垃圾池220个,对每户配发了3个分类垃圾桶,共配发800套2400个垃圾桶……
跟随驻村工作队沿着村主干道前行,记者见到不少村民正拿着锄头、铁锹,把一棵棵树苗栽种在路两旁。刘伟新急忙走上前,拿起一把锄头就挖起了土,“现在对路面进行加宽、提质改造后,还要在两旁种上树,再安上路灯,然后再建一些小果园和小广场,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一会的时间,刘伟新就挖出了一个1米见方的树坑,一旁的村民顺势拿过一棵树苗,扶苗、培土、踩实,两人配合默契。“走,我们到村民家中坐坐去。”种完树,刘伟新招呼记者。
“刘队长,你们又入户来哒,来,到我家恰杯茶哒。”在村道旁清扫落叶的刘爹爹看到刘伟新,放下手中的扫帚,热情的邀请他,“他们这些驻村干部很辛苦,不分白天黑夜,经常到我们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是来干实事的。”为了更好的调动村民参加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该村包片村干部、驻村干部到每组
每户进行宣传、摸底,以屋场为单位,每周对农户开展1次卫生检查。同时,开展“星际文明户”“乡风文明标兵”“优秀协会会员”等创建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离别时,刘伟新又向另一户农户家中走去,坚毅的身影,透着坚定的信念。
篇4:驻村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今年4月份,我被市委农办(扶贫办)选派到新县浒湾乡郑店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任职以来,在市、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与郑店村广大干群一道,紧紧围绕农村工作大局,坚持从“双薄弱”村整治入手,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迅速掀起农村改革发展热潮。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深入调研,制定发展规划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虽然有过几年驻村帮扶工作经历,但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我认为一切得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我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身边同志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入村伊始,我始终坚持做到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展开调研,针对农村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不断的涉猎和熟悉乡村工作情况。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我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主动深入到浒湾乡农村改革发展最前沿郑店村开展工作,主动深入到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矛盾纠纷较为集中的林权制度改革中去,主动深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中去……。通过两过多月的潜心调研和悉心收集、归纳和总结,我与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了郑店村三年发展规划,并聘请县建设局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了三年内“修通一条路、开发一块田、整修一条河、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的“六个一”目标,着力将郑店村建设成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市级示范村,为郑店村勾勒出了一副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二、深入创建,谋求发展合力
“蓝图绘就,重在添彩”。发展规划制定后,为确保规划如期实现,作为第一书记,我从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入手,通过借助党建活动载体,来凝聚发展合力。创先争优树标杆。通过开展创争活动,我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兑现承诺,引导村“两委”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坚持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落实。完善和健全了管理制度,规范开好“三会一课”,制定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加强班子团结,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培养和发展3名预备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增素质。借助当前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我坚持与村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谋划发展出路。还专门组织村干部和种养能手到光山县晏河乡帅洼村、浉河区五星乡蔬菜种植基地等先进村参观学习,不断灵活学习方式,增强村干部学习兴趣,开阔村“两委”班子视野。“4+2”工作聚民智。为增强村内大事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针对性,我与村“两委”一道深入村组调研,实地考察,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按照“4+2”工作法的工作程序对严重制约刘湾、北坳、关冲、代洼四个村民组发展的生产生活道路进行硬化,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筹资金近9万元,修通了3公里的路基。半年来,全村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都顺利开展,件件都走在了全乡前列,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认和支持上的转变,村班子新形象日渐形成,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