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精选4篇)(乡村浓情的意思)(2)

2025-08-29

可这样的乡村味,日益被现代物质文明所冲淡。把超市的东西买回家,既省事又好看。舂饵块也可用机械化代替,上菜市场就可买回家。人们的手脚轻松了,而那种原汁原味的乡村小吃文化正逐渐在消亡。随手拿一个糖果或饼干,放入口中,总觉得精致得无可挑剔的色香味深处少的就是那么一点粗野味儿和一点弥漫着泥土芳香的亲手参与劳作创造的情趣。

篇3:乡村的年味散文

乡村的年味散文

进入腊月,闲了一阵子的农人又忙起来,开始张罗过年的吃食。乡村,便有了年的味道。

腊八是临近过年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传说,而且腊八这一天忌挑水,做腊八粥也不能用现成的水,要用冰。于是,在腊月初七这天,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穿着厚厚棉衣棉裤的孩子们相跟着,到村边唯一的泉子去刨冰,扳一根冰凌放在嘴里,透心的凉顷刻沁入肺腑,忍不住打一寒颤,通红的小手却再次将冰凌放进嘴里。玩够了,带着大块的冰回家,放在铁锅里。冰消后,母亲会泡上一些菜豆。腊八早晨,母亲早早起床,将大米和去核的红枣放入锅内煮成红豆粥。母亲一边烧火煮粥,一边喊着孩子们的乳名催促着赶紧起炕。还说,太阳出来之后吃腊八粥,会得红眼病。于是,孩子们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等着吃腊八粥,谁也不想得上红眼病啊。吃饭前,母亲会让孩子们端上盛出的第一碗腊八粥去喂门环儿,说门环儿吃了腊八粥,能安心守家护院呢。冒着热气的腊八粥,一粘上去就冻硬了,门环儿尝没尝着腊八粥甜甜的味道,只有门环儿自己知道了。

“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村里人把腊月二十三叫做“过小年”,这一天是供奉灶王爷的。母亲从集市上买回一些或长条或圆形的麻糖,除供奉灶王爷的以外,会给每个孩子发上一块,避免孩子多而吵架。好的麻糖嚼起来精到,味道香甜。哥哥吃得快,看着弟弟妹妹津津有味地细嚼慢咽,两只眼睛紧紧盯住他们手中的麻糖,余味未消的舌头不停在嘴里打转,手臂有些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弟弟和妹妹会赶紧跑到母亲身边,寻求庇护。有时候,也难免会发生一场麻糖争夺战。年味在孩子们的叫喊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中越来越浓。

腊月二十八,家家要吃发馍馍,说是会发家。发馍馍就是将发酵后的玉米面或小米面和成糊状,加入少许糖精,倒在一个铁制的中间凸起四周凹下的发馍馍烙里,用铲子均匀摊开烤制而成,吃起来柔软、顺滑、可口。现在想起来,还觉着很甜、很香。

吃过了发馍馍,母亲坐在炉旁的凳子上,将买来的不多的葵花籽倒在小铁锅里,用黍穗做成的笤帚不停在锅里来回翻炒,锅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淡淡的青烟弥散在虽然简陋但却暖和的屋子里。尝尝熟了,倒出来放在炕上的大盘子里晾着,然后再炒大豆。待它们都冷了,母亲就会收藏起来,生怕不到过大年就被几个小馋猫给消灭掉。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把炒瓜子、炒大豆取出来,和红枣、点心、糖果等分别倒在一个个小盘里,放在父亲已经放在炕上的小方桌上,等着邻家的大人孩子们来拜年。盼望已久的过年就这样开始了。记得有一年到后巷的邻居家去拜年,那家的叔叔在林场工作,家庭条件较好,炕桌上摆放的东西很丰富,其中有一盘暗红色的干果,看上去圆圆的、滑滑的、亮亮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阿姨从盘子里抓了一把放在我手中。那时候一只小手有多大,也放不了几颗。不好意思地放回盘中,仅留下一颗,说吃完了再取。剥开皮,里面露出一颗圆乎乎的米黄色的'果仁,吃在嘴里,质感绵甜,味道香醇,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香的干果。回到家,我向父亲讲述了干果的形态味道,父亲说,那东西叫栗子,很贵的。看着我一脸馋相,父亲显得有些窘迫,起身干别的去了。我第一次知道这种东西叫栗子。往后过年的时候,我也或多或少地吃到了这种叫做栗子的东西。吃栗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父亲和母亲的脸上挂着笑容。

大年三十晚上吃荞面饸饹,所以在腊月里就得压好,而且一压就是十余斤,方便整个正月吃。压饸饹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了的活儿,需要一家大小齐上阵。母亲会抢在邻家未用之前借到压饸饹用的木制饸饹床子。笨重的饸饹床子放置在宽大的锅台上,正对着下面沸水滚滚的大铁锅。一个人负责拉风箱烧水,一个人负责和面放面,一个人负责压饸饹床子,一个人负责用筷子打断饸饹头并将压在锅里的饸饹搅拌开,防止饸饹结团。热气腾腾的屋子里,家人的说笑声,饸饹床子的吱吱声,风箱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好生热闹。母亲把压好的荞面饸饹一团一团分开,置于用高粱杆做成的箅子上,放在空房里冻上。吃的时候,取一团冻饸饹用冷水泡开,再用沸水稍微一煮,仍然保持细长柔韧的样子,浇上一勺肉丝汤,香着呢!

大年初一吃饺子。饺子是提前一半天包好的,冷藏起来,随吃随消。母亲包的饺子小巧玲珑,大小均匀,皮薄馅多,吃起来满口溢香。盘腿坐在热乎乎的炕上,大锅煮饺子的香味和小锅炖家鸡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惹得兄妹几个人的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也难怪,那时候一年当中也不过吃上一两顿白面饺子。

“正月十六,遛百病”。到了十六这一天,人们都要上街去转转。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吃梨嗑瓜子,说是吃吃吐吐,百病离身。镇里的街道上,到处是拎着鸭梨,嗑着瓜子的人群。卖梨子、卖瓜子的,在这一天也省去了吆喝声,只顾满脸堆笑地支应着说说笑笑的买货人。甜甜的梨汁润喉、润肺,流进农人的肠胃,只要有一个好身体,明年地里的收成就有了最起码的保证。

过了正月十六,年味渐渐淡去。幼小的心,盼望着新的一年早日到来,而农人们却已经在盘算着开春的农事。

篇4:年味淡了乡村冷了散文

年味淡了乡村冷了散文

推开岁月的轩窗,年味已渐渐地远去,缭绕在乡村的那一缕淡淡吹烟也随着飘远;打开光阴的门户,熙熙攘攘的人群随着年味的暗淡,也变得稀疏起来。

时间的长廊里,总有一抹心香在生命里安放,镌刻在岁月的扉页上深情地缱绻;总有一些温存的记忆润过心田,温暖着那颗孤独的心灵。

横渡梦里梦外,思绪随着笔尖静静地流淌,一种情怀,清淡如水,沉淀了美丽的曾经;一种执念,浓烈如酒,渲染了乡村的寂寞。可是,我拿什么来解开人生的困惑?浅释当下深深的眷恋。

看一场烟花灿烂容易,静守一世的平淡很难。生命的旅程在经年中潜行,时光的潮水冲淡了多少疼痛的记忆,却冲不去生我养我那小山村的怀念。沙滩上的追逐、小溪边的嬉戏,仿佛就在自己的面前转眼即逝;操场上的雪人、树枝下的野果,犹如相机的旧底片翻新在我的脑海,再现在我的眼前。

尘缘往事如烟,不经意间都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前尘的清欢,今日的酸楚。风霜给这秀丽的小山村增添了一点点沧桑,雨雪让这僻静的村野包含着一丝丝薄凉。站在物欲横流的风口,一个渺小的我又能怎样摆渡那滚滚红尘。眼下昔日喧闹的村庄,已不再是我们这帮野孩子们的乐园;错落有致的民房,已冷清了许多。听不着孩子们的喧闹声,看不见灯火辉煌的夜晚,感觉不到节日的气氛。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打工,老年人,离世的离世,剩下这些空巢老人也只好默默地独守着那一缕暗淡的黄昏。

不仅如此,就连麻雀、喜鹊、乌鸦也去了城郊安营扎寨,农村极少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使整个山乡更加显得空寂、萧条。我猜疑:再过十几年后,一个喧嚣的小山村将会变成死一般的寂静。日后,是否还存在不存在什么人间烟火?我不得而知。

揽一缕幽思入怀,把美好的童年情趣植入梦中。梦里,不知埋葬了多少前尘往事,演绎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梦外,见证了多少花开花落,看见过多少云卷云舒。然而,那风花雪月,却沉淀着多少青年时代的.馨香,柔软了岁月的情怀;那松柳荷雁,冰凝了几多青年人的沉思,冷清了乡间小路的一些过往。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梦,梦醒,才知道季节转换的冷暖。

戏如人生,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舞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喜剧也好,悲剧也罢,都应该客观地正视自己。花开,不仅仅有浪漫的诗歌,还有那凄楚的清词;花落,也不是诀别的泣血悲曲,还有那化作春泥的赞许。俗世沉浮、人生轻浅,卸下旅途的重负,移开做戏的面具,不问云归何处,不言花开几度。把心归于自然,何处不是一道风景?

也许用情太真,或许入戏太深,心雨在笔尖上涓涓地流淌,情感轻浮在纸笺上慢慢横逸。其实,每个人都是岁月的过客,每个偏僻的山村都经历了由所谓的繁荣到衰败的一个过程。人生的酸甜苦辣,不是用心去品味;人生的风风雨雨,不是用心去承受,去释然,而是要适者生存、顺其自然。

年味淡了,是没了童年过年的乐趣;乡村冷了,是打工潮孤独了太多的老人。


依恋乡村浓浓的年味的散文(精选4篇)(乡村浓情的意思)(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河南鹤壁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调整方案(共11篇)(鹤壁退休)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