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送僧之湖南,送僧之湖南贯休,送僧之湖南的意思,送僧之湖南赏析
送僧之湖南,送僧之湖南贯休,送僧之湖南的意思,送僧之湖南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湖南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五律?? 湘水万馀里,师游芳草生。登山乞食后,无伴入云行。
宿雨和花落,春牛拥雾耕。不知今夜月,何处听猿声。
篇2:送僧之东都,送僧之东都贯休,送僧之东都的意思,送僧之东都赏析
送僧之东都,送僧之东都贯休,送僧之东都的意思,送僧之东都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东都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五律?? 之子之东洛,囊中有偈新。红尘谁不入,独鹤自难亲。
定鼎门连岳,黄河冻过春。凭师将远意,说似社中人。
篇3:送僧之安南,送僧之安南贯休,送僧之安南的意思,送僧之安南赏析
送僧之安南,送僧之安南贯休,送僧之安南的意思,送僧之安南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安南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五律?? 安南千万里,师去趣何长。鬓有炎州雪,心为异国香。
退牙山象恶,过海布帆荒。早作归吴计,无忘父母乡。
篇4:送僧之湖外,送僧之湖外贯休,送僧之湖外的意思,送僧之湖外赏析
送僧之湖外,送僧之湖外贯休,送僧之湖外的意思,送僧之湖外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湖外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五律?? 去旨趣非常,春风尔莫狂。惟擎一铁钵,旧亦讲金刚。
午饭孤烟里,宵禅大石旁。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
篇5:送僧之灵夏,送僧之灵夏贯休,送僧之灵夏的意思,送僧之灵夏赏析
送僧之灵夏,送僧之灵夏贯休,送僧之灵夏的意思,送僧之灵夏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灵夏作者:贯休??朝代:唐??体裁:五律?? 旧识为边帅,师游胜事兼。连天唯白草,野饼有红盐。
蕃近风多勃,河浑碛半淹。因知心似月,处处有人瞻。
篇6:送僧往湖南,送僧往湖南刘商,送僧往湖南的意思,送僧往湖南赏析
送僧往湖南,送僧往湖南刘商,送僧往湖南的意思,送僧往湖南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往湖南作者:刘商??朝代:唐??体裁:七绝??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篇7:送僧之京师,送僧之京师皎然,送僧之京师的意思,送僧之京师赏析
送僧之京师,送僧之京师皎然,送僧之京师的意思,送僧之京师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京师作者:皎然??朝代:唐??体裁:七绝?? 绵绵渺渺楚云繁,万里西归望国门。
禅子初心易凄断,秋风莫上少陵原。
篇8:送僧之台州,送僧之台州李郢,送僧之台州的意思,送僧之台州赏析
送僧之台州,送僧之台州李郢,送僧之台州的意思,送僧之台州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台州作者:李郢??朝代:唐??体裁:七律??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三井应潮通海浪,
五峰攒寺落天花。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篇9:送僧之宣城,送僧之宣城鲍溶,送僧之宣城的意思,送僧之宣城赏析
送僧之宣城,送僧之宣城鲍溶,送僧之宣城的意思,送僧之宣城赏析 -诗词大全
送僧之宣城作者:鲍溶??朝代:唐??体裁:五排?? 昔从谢太守,宾客宛陵城。有日持斋戒,高僧识姓名。
秋风送客去,安得尽忘情。
篇10:送崔爽之湖南,送崔爽之湖南孟郊,送崔爽之湖南的意思,送崔爽之湖南赏析
送崔爽之湖南,送崔爽之湖南孟郊,送崔爽之湖南的意思,送崔爽之湖南赏析 -诗词大全
送崔爽之湖南作者:孟郊??朝代:唐??体裁:五古?? 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何当逸翮纵,飞起泥沙中。
篇11:唐诗之《送僧归日本》赏析
唐代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韵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
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
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
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
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注释
1. 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2.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3. 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
4.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
5.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6.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7.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8.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9. 惟怜:最爱;最怜。
10.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鉴赏
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篇12:《送僧往湖南》阅读答案
《送僧往湖南》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5题(11分)
甲诗送僧往湖南刘商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乙诗送濬上人刘商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注】头陀:行脚乞食的和尚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15.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4.C E(5分)【解析】C、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
15.(6分)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分)
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离别诗的悲苦之情。(2分)
【解析】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