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们在教学高中数学“函数的奇偶性”一节时,其教学要求与目标为:(1)掌握函数奇偶性的概念;(2)掌握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基本方法;(3)能画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示意图。针对这样的学习目标,组内应该这样分工:(1)让基础薄弱的组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概念;(2)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分析和总结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3)优等生画出典型的奇函数和偶函数,诸如:偶函数y=x4+x2,y=x-2+2,y=x2n(n∈Z)奇函数y=2x,y=x-1+x等函数的图象,画图过程要全组成员观摩和指点。这样的分工承认了学生的客观差异,但是要弥补差异,我们还要留出时间互换角色,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整个学习流程,这样才是完善的合作学习,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主要精神就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就要从互动中来。合作分工完成学习的前奏后,组内学生开始按照自己的学习分工进行思考,然后发言,书记员进行成果记录,最后通过相互帮扶完成动手实验,最终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有效提升能力。
这里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情境为例:张某想在成都买一套房,要求是尽量低的高度能全年全天采光,已知前排楼的高度是100米,楼间距是60米,楼层高3米,问张某最低买多少层?这样的开放性实际问题是能力的体现,是高考的趋势,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这类问题的精髓。
小组面对这样的问题,优等生首先要给大家分析解题思路:(1)指导理解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画出示意图(如下),按题意标出对应尺度;(2)启发基础薄弱的学生分析题目要求的是哪里(图示的CD的高度x米);(3)反应快的学生启发大家认识到CD的长度是前楼影子映射到地面后剩下的长度;(4)我们只要求出60米楼间距能承担前楼多高投射来的影子就可以了。(5)地理学得好的学生提醒大家要想全年采光就得计算冬至日成都的太阳高度角H=90°-(23°26′+30°39′)=35°55′;(6)这样就很轻松算出60米的楼间距能承受前楼是tan35°55′×60米;(7)算到这里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继续完成下面的计算,然后大家各自独立完成图示及分析。
这样设置让学生都体验了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给后进生树立了成长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分工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3.完善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是针对学习成果进行总结的重要途径,针对讨论的内容教师要采用集体讨论的模式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和肯定来得出结论,而针对合作学习过程中各小组的表现则要进行全面评价。教学实践中,各组组长先在组内开展自评和互评,然后将问题总结出来,最后在课堂上各组展示问题和成果,我们再针对大家发现的问题进行指点和评价。例如,平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经过思考找出了几条现实生活中用密度概念可以解释的例子,我们就要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和肯定。还有在组间我们要进行成果展示,评论出做得比较认真、成果突出的学习小组,颁予嘉奖。这样的评价其实不用多少物质的奖励,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肯定、鼓励和促进。
联系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讨论与总结,总而言之,合作学习契合了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原了他们在学习探索中的地位,有利于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学习他人的优势弥补自己,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军。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3(A2)。
[2]张丽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3(30)。
[3]徐虹。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