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紧扣语境,品析语言。要求能准确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领会文学作品写作技巧。想象、联想、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的效果;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表达技巧的作用。
4、延伸探究,体验感悟。补写内容、续写结尾、审美情趣、多角度理解等。
命题探究:
1、从选文特点看,选取的都是名家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文章,如:20xx年刘心武的《偷父》,描绘了一位虽误入歧途,但良知未泯,孝爱之心犹存,令人痛惜而又同情的少年;20xx年美国作家凯瑟琳?比恩的《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与处于青春叛逆期孩子之间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如何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思考;20xx年常跃强的《淡淡的深情》,通过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叙写了母爱的深沉和“我”对母爱的体悟。
2、考查的能力范围是: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品析能力、想象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感情的把握等。
3、从题型看,20xx年考试大纲规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设选择题,20xx年出现了,选择题突出了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涉及对作品的思想意蕴、形象及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的初步鉴赏。
备考建议:
总的来说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整体把握文章,特别是文章的主旨、中心、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条理思路,让自己的理解思路与作者行文构思的思路尽量接近。利用分值,反推答题要点,做到分布答题,分点陈述。特别关注的是
1.文体教学观念要清晰,从整体感知入手,教会学生读文段先整体理解文章主题,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关键词,如人物的情感变化、线索提示词等。
2.注重写作技巧及修辞手法的教学,分清各种写作技巧的概念及分析的侧重点,规范答题格式。
3.注重审题,读准题目,明确题目要求,以免漏答题。
4.除了答题技巧、答题格式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书,多感悟作品的情感,建议除了做题外,应适当增加课外文章的阅读,只有阅读的量增加了,学生才会有语感,才会提高阅读能力。
三、名著阅读
考纲要求:
1、了解推荐名著的基本内容,根据要求简述关键事件。(识记)
2、欣赏名著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运用)
3、阐述个人的阅读体验,发表对作品的看法。(运用)
考查题型:简答题和分析题。
命题动向:
1、考查篇目都是考纲规定的篇目,近年考查主要以小说为主。
2、考查内容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识记、内容情节的概括和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作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的简析等。
3、考查以文段阅读的形式出现,20xx年开始把通过死记硬背能得分的文学常识题删掉了,把分值集中在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追求以点带面,贯通全面,通过一个文段来考查对整部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备考建议
1、把12部名著的阅读分散在5个学期中,每学期至少完成2-3部,具体每个时间段以周为单位,完成多少章节的阅读,要有具体的计划。还要配合读书笔记的抽查,做一定量的好词佳句的摘抄。条件许可可以每周推荐一位同学对所读内容的经典情节作推介。
2、总复习阶段每部名著都要进行详细的复习,不要猜题,不要以为近几年考过就不考。
3、识记一些概括人物共性的词汇,防止出现“词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
篇10: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我省20xx年中考于昨日拉开帷幕,语文作为第一场开考学科引起了广泛关注,相较于往年中考语文试题,今年的语文试卷有什么值得研究与注意的地方呢?
首先,今年的语文试卷在结构上与往年一致,分为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三大板块(另有卷面书写5分),分别对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这五个层次的能力进行了难易不同的考查。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板块中的古诗文名句默写依然以“8选6加4”的形式出现,小语段阅读、名著知识、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中考查的内容及形式也与往年相似。阅读板块里现代文阅读部分考查说明文及散文,符合议论文与说明文隔年一考并与记叙文搭配的惯例;文言文则考查了近未考的大热门《陋室铭》。“重头戏”作文板块给出了命题作文“这就是我的承诺”,强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题材定位在贴近考生生活实际的层面(题目中多含有“我”或“我们”),确保每个考生有事可叙,有理可析,有情可抒。
但是,今年的语文试卷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不光给试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预示着未来语文中考的趋势。例如,多年未考的理解型默写考查得以回归;课外阅读积累中前两分不是填空,而是以选择题形式呈现,且其中错误选项涉及20xx年考查的《海底两万里》,很多考生因为思维定式不重视刚考的篇目,不敢肯定其作者凡尔纳的国别,就会造成失分;当然,整张试卷变动最大的当属文言文阅读部分,安徽中考多年来未曾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加入让人出乎意料,《论语?子罕》与《陋室铭》构成对比阅读,会给一些文言基础不扎实、功底不深厚的考生造成困扰,考后已有考生反映他将句子“或曰:‘陋,如之何?’”中的“或”解释成了“或许”而不是“有的人”,痛失一分。不过,虽然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出现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但不可否认这是安徽中考语文的一大进步,这些简单的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字词释义、内容理解、思想分析的难度不大,不会真正地为难考生,又会充分体现考生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全面考查其灵活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一定会成为今后文言文考查的走向。
综上所述,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坚持了“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的原则,打响了20xx年安徽中考第一枪,认真细心、基础扎实的同学一定能取得中考的开门红!
篇11: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考纲要求: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要明确,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要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要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生活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8、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书写规范、整洁。
命题动向:
1、稳中求变,命题形式的选择虽然很多,但不可能彻底颠覆。
2、文体不限,不设置审题障碍。
3、考虑学生可能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体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4、突出最基本的叙事能力、描写能力和初步的议论和抒情等语言表达能力。
备考建议:
1、有计划、持之以恒地进行写作基本功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做到文从字顺,引导学生学会拟题,无论是标题还是小标题,都要做到文题一致;书写训练不能荒废,保持卷面整洁。
2、鼓励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多积累素材,挖掘新颖的题材,避免俗套,或把平凡小事写出新意,鼓励学生通过周记、日记、练笔等形式大胆抒写自己的感受。
3、教会学生审题,懂得抓关键点去立意和选材,同时要拓宽眼界,让题材多样化;引导学生在构思、选材上求“新”求“异”。注重典范文的阅读和积累,丰富优美词句的积累;平时练习写作时,可以以课文作为典范,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技巧的强化训练,针对如入题太慢、段落臃肿、没有详略、缺乏呼应等问题,从仿写开始,达成独创;多进行作文评改:面批、互批或重写都是可行的。
4、引导学生写感悟最深的事,表达真挚感情。
篇12: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和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三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总体分析:
纵观整份试卷,它是一份有价值的试卷。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总的来说,本次试题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1、试题类型的多样性。
这份试题注重题型的多样性,力求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是尽可能多地涉及到课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体现习惯、情感、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试题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词语、成语、句子、段落、篇章等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还有诗词、名著、文言文、说明文、叙事类文章的考察,考查知识点较全面。
2、突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语文教学不是空中阁楼,要根植于生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试题中的一些题目就来源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如:综合性学习,你喜欢的名星是谁,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种试题,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性。特别是本次考试的作文,“如星星划过天空”,回忆自己幸福的小学生活及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学生更是有内容可写。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基础: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掌握不牢固,学生在试卷上的.错字比较多,如:“谆谆教导”的“谆”,错的尤其多,其中默写《论语》十则其中的五则,因为错字多,很多学生得分很少。还有名著题考到的《伊索寓言》知识,学生在总结寓意方面也出了不少错。
2、阅读:
尽管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侧重对阅读理解进行了训练,并贯穿了很多方法进行了引导,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然没有大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在读不懂的情况下就开始做题。说明文阅读做的还可以,最后的叙事类文章学生因为答的不全面失了很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