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

2025-07-30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篇二:《伤仲永》教学设计 篇二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伤仲永》教学设计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最新5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