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
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
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
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篇八:《祭十二郎文》教案 篇八
知识目标
1、解文言词句。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文
言虚词:其,抑,曷等。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悲情。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文意并背诵部
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
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与学之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通过反复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异同。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整体感知。
3、结合注释了解1-3自然段大意,点拨重难点语句,并略作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 就要学习这样一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2、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四、解题
1、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2、《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五、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1、注音。
闻汝丧 及长 不省所怙 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汝遽去 万乘之公 相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
2、本文有“至情之文,千秋绝调”之誉,其蕴含了那些情?
明确:
情: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六、点拨引导自读课文1-3自然段。
方法步骤: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点拨重难点语句 引导欣赏
第一自然段:表哀悼之情。
《祭十二郎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首告闻丧以致哀。
第二自然段:此段叙骨肉之情。
叔侄之间情同骨肉,亲如手足。这就为下文哭祭老成打下了情感的基础。接着历数了韩家迭遭不幸,回忆了许多生活往事,尤其是嫂嫂指着自己和老成所说的悲痛至极之语,写出了自己和老成在继承韩氏香火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第三自然段:点拨:此段抒悔恨之情。
韩愈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叔侄难见面的情形以及虽几度相约而终“不果”的遗憾、悔恨、自责,这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七、小结本节课,布置作业
1、树读课文
2、完成《高考神梯》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点拨学生自学课文4-12自然段 2、小结本文
教学步骤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继续指导自学4-12自然段
方法同上。
第四段: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怀疑。
第五段:在上段的基础上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段笔调低沉,抒情的气息亦愈加浓郁。特别是闻死讯之初那将信将疑、恍惚迷离之状的陈说,更是如泣如诉,悲痛至极,达到了抒情的高峰。在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 幻想破灭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天理、神明、寿命发出了一连串愤愤不平的质疑和冲击!问天无语,问神不应,遂生“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的念头,至此感情的悲愤已升至极点。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六七自然段:两段相互配合,发后嗣难成之悲。
上段自我自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下段自然写到死期将至,两家后代难于成立,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既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又示以精神的无可奈何之状,使读者同坠于悲哀迷惘之中而不觉。
第八、九自然段:以回忆的口气,追忆往日通信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十二郎的关切之情。
想了解十二郎死因和死亡的日期,可惜由于耿兰的不言月日,及使者的胡说,导致弄不清侄子确切的死亡日期。这段文可以说是全篇中写得最平的,无论是用辞上还是感情上都显得平淡无奇,似乎是多余的话。但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
第十自然段:叙后事之安排,以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 进一步抒发了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内疚和遗憾。
韩愈在这里以两个“不能”而愧对“神明”,愧对父兄,也愧对夭殁的十二郎。于是痛极生悲,发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呼喊,甚至“无意于人世”,只求“数顷之田”抚养子孙以待余年。读完全文,我们仿佛看到未老先衰的韩愈正在十二郎的墓前对死者哀伤地叙说,边哭边诉,呼天抢地,神志惶惑,悲伤之情跃然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