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蜀相》杜甫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一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①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②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③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这句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⑥两朝开济: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in):出师,出兵。这两句的意思是诸葛亮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蜀相》杜甫拼音解读:
shǔ xiàng
dù fǔ 〔táng dài 〕
chéng xiàng cí táng hé chù xún ?jǐn guān chéng wài bǎi sēn sēn 。
yìng jiē bì cǎo zì chūn sè ,gé yè huáng lí kōng hǎo yīn 。
sān gù pín fán tiān xià jì ,liǎng cháo kāi jì lǎo chén xīn 。
chū shī wèi jié shēn xiān sǐ ,zhǎng shǐ yīng xióng lèi mǎn jīn 。
相关翻译
丞相诸葛亮的堂要去哪里寻找呢?就在成都城外面那柏树茂盛繁密的地方。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春意盎然;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隔着树叶空自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当年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全力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作为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历代英雄对此感慨而涕泪打湿衣襟!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怀古诗。诗题“蜀相”就是指诸葛亮。当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即三国蜀汉。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为相,杜甫称其“蜀相”。以此为诗题,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一生的崇高敬意。全诗四联八句,五十六字,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唱。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实属无疑而问,因为众人皆知,但就是这一问之中,却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无限追慕敬仰之情。下句值得玩味,因为柏树本身是高大长寿的植物,四季常青,这里柏树成荫不仅是祠堂的标志,更是祠堂主人精神的象征,同时,一个地方能让柏树“森森”,更是当地百姓对其爱惜的缘故。不言而喻,诸葛亮生前死后,都是人们心中拥戴敬仰的对象。而作者,此时此刻就站在这里,就亲眼看见百姓心中的英雄忠义之人的祠堂所在,到今天依然如此,不禁使人肃然起敬。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特写镜头,紧承上句而来。就在这柏树成荫的地方,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景物色彩鲜明动静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山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映阶”即映照台阶。祠堂在台阶的高处,瞻仰的人们要拾级而上。“碧草”是写草的碧绿茂密。“好音”是好听的声音。这里指呜叫婉转清脆。草树茂密,乌儿鸣叫,一派生机盎然。作者触景生情,看到自然界的春天来了,想到祖国中兴的春天却非常渺茫,于是“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哀愁惆怅之感。“自”“空”互文,一动一静,景中生意,使得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上句写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谋略,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两朝开济”是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此联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伤今,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了诗人杜甫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指何人?就是百姓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使人产生奋发兴起的力量。诸葛亮最伟大、最感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这里也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哀思。
通读全诗,祠堂主人诸葛亮忠心汉室的一生,正吻合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出师未捷而死的悲剧也正是诗人杜甫一生漂泊,不得于志的一生。所以写者悲叹,读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章法点评】
1、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
首联写诗人杜甫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景物起笔,点出丞相祠堂所在地--“锦官城外”那肃穆静谧的柏树成荫的地方。一问一答,无疑而问。饱含着诗情。领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杜甫参谒武侯祠,写碧草和黄鹂,一个绿得满阶满院,一个唱得婉转悠扬,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作者暂时离开写景写物,宕开一笔,用最凝练的语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丰功伟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一生,去着意刻画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寄托和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揭示主旨,即表达对诸葛武侯的悼念和敬仰,这是“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全诗结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清晰有序。
2、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歌中悼惜英雄、感伤时事的悲痛情绪渗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间。前半部分描写景物,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景中含
情;后半部分纯乎叙事与议论的办法,发表对于凭吊对象的精当评论,从中也自然透发出诗人满腔的激情。首联二句。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处寻”以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领联二句。写祠庙荒凉之景。“自春色”“空好音”的叹
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部分作
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后四句叙事议论结合,高度概括诸
葛亮的事迹,能唤起读者对于诸葛亮一生的联想。“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与“出师”句更令人怀念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迹。尾联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种在叙事中饱含情韵的议论,与一般抽象议论截然不同,是既能寄托作者感情、又能启发读者激情的诗化的议论。全诗短短的八句,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怀古伤今,以古自况,意境深邃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蜀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实则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这两句暗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杜甫这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想当初,杜甫舍身弃家,追随肃宗,可谓忠矣。杜甫至凤翔后,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对肃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驽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恼了肃宗。当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还廊州省家。此后便被肃宗逐渐冷淡,可谓报国无门矣。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杜甫来到武侯祠,一则以哭,一则以告。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这首诗借凭吊武侯而抒发渴望重用济世之才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诸葛亮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怀古伤今,意境深邃。
鉴赏: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而且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千百年来,有不少颂扬诸葛亮的诗篇,但最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要算这一篇。
诗的题目叫“蜀相”,“蜀相”就是诸葛亮。东汉末年战乱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刘备在四川成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但诗以“蜀相”为题,却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寄托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