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C)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 )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C)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D)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1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注:关键期:(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的,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个体具有发展不平衡性。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270页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驱动力。动机有内驱力和诱因两部分构成。学习动机:指激发,定向,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社会意义分高尚的与低级的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其作用的长短分为直接的近景性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3.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4.根据学校情景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动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归因训练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2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学习迁移: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种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