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诗《稚子弄冰》赏析

2025-08-14

杨万里的诗《稚子弄冰》赏析 《稚子弄冰》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 和贴切的比喻, 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万里的 诗《稚子弄冰》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银铮 一作: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 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 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 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赏析/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 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 泽上, “金”盘“彩”丝串“银”冰; 形态上, 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 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 保持他一如 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 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打春之牛,后亦以苇或纸制。一般是由当地的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接着众农民将春牛打烂。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杨万里的诗《稚子弄冰》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图)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