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1.伟大的先人:孔子及其言行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体现。旨在让学生通过我们至今仍然在继承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的精华、从中国到世界仍然在敬仰孔子及其人格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认识到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则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由司马迁这一.典型个案,拓展到李时珍、司马光、贾思勰等这-类人在坚忍不拔方面所具有的共性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启示学生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这种伟大的精神。
另一方面教材通过活动天地,让学生探究更多的体现着国人精神、在中国有着影响力(做出贡献)的各类历史人物,旨在理解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介绍先人时,也提到了《论语》《史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术》《资治通鉴》等文化经典。他们创造的文化经典,是后人研究教育、社会历史、中医药、生产等等蘑要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经典。
2.我国的国宝: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旨在感悟在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次,引导学生对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大足石刻等古遗迹,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探究,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教材中列举的三个有代表的遗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愿望、智慧等,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愿望,明白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不和礼会信息。
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古遗迹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义物、遗迹破坏了,我们失去的是什么。要让学生确实地认识到我们从这些古遗迹中,可以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社会,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文化遗产,我们乃至未来的中国人还能否领略到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形成对文物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3.我们的国粹:首先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京剧、书画艺术、中医药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议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寻找自己身边的国粹:多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业已习以为常的文化积淀。尽可能地改变自己平常漠然或者不以为然的态度,提升自己对文化的敏感和理性认识。其次,我们导入了外国人、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粹的视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粹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更加珍视它们的价值,并让学生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进而萌发对祖国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力图培养学生做一个关注和了解中国文化,拥有中国文化基本素养的中国人,这是在国际社会立足的根本。
(1)京剧: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京剧、表演京剧等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京剧业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其次,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的价值和特色,认识到京剧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中国人借助京剧表达了对人、事、物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一步理解京剧、演唱京剧,调动学生的兴趣。
(2)书画艺术:首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切入,观察和领悟剑书画艺术在生活中的普及和渗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画、篆刻、诗词于一体:在自然中追求一种意境,追求一-种人文关怀。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欣赏,感受一种精神愉悦(-~种自然和人的心灵的结合),认识到书画艺术乃中国人的--种精神享受。另--方面,借助王羲之的“十八缸水”和齐白石的“不叫一日闲过,故事,引发学生感悟和建立这样的价值观:美的创造需要付出努力:美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3)中医:同样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发现和再认识中医、中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进--步认识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将对自然的认识运用于生活中,如利用山植这一自然物的药用价值,维护人们的健康),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对人身心的了解)。并从中医在国外的影响力,强化学生认识到祖国中医药在世界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扁鹊的故事旨在启发学生去了解为中医药做出了贡献的人,明白祖国今天中医药的成就凝聚着前人的努力与创造。
(4)中国风:从外国人的视角、从世界的视角,捕捉中国特有的文化风采、文化现象: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欣赏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才能在世界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对世界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被世界所接受。进而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最后,关于国粹,希望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把握:(1)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2)在中国流传百年:(3)中国文化的精华:(4)至今为人喜闻乐见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1)蔚蓝色的地球:(2)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3)我们的地球村这三主题构成。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一一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二、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
1.蔚蓝色的地球
本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感受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2)其次,通过人类不断探索尚未揭开的种种有关的地球奥秘,旨在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奥秘,还等待着人类破解,接受新的挑战,勇于探索,还需要人类为此付出努力和创造。
2.我们的地球村
(I)看看缩小的地球一地球仪。本课旨在借助“地球仪",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能够识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等。
(2)大洲和大洋。旨在让学生知道大洲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建议老师教学时,不要机械地、被动地让学生记忆这些,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可能具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实际运用中识记和理解它们。并和前面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明确一个洲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为后面几课内容的学习展开铺垫,特别要明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3)美丽的地球村。主要是从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不同自然风景,欣赏地球上的美丽景观。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借助教材上关于不同景观的介绍,提示学生如何欣赏和探寻地球上的美丽景观。(4)世界上的国家。让学生初步知道这些国家的名称、所在地,尽可能地通过一些生活途径,拉近学生和“世界各国”的距离,如教材第105页的“找找国家”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对世界上国家的认识,并产生关注世界的兴趣和意识。建议教师不必要让学生被动地记忆地名。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本主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
(1)生活在世界上、地球村的人是由怎样的居民构成的。
(2)这些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3)它们来自哪里,分别居住在什么地域。
(4)求同存异,超越各国家、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寻求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
关于人种,从人种无优劣的平等观念,引导学生知道世界主要由三大人种构成,不同的人种有着各自的特点。可运用较为生活化或者学生可能感觉和认识到的经验来理解不同人种的特点,如教材选用了不同人种在体育方面所表现的相对优势和特点。但切忌不能将体育运动和人种之间的关系绝对化、观念化。
关于人种的分布,主要让学生明白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口移动、历史变迁等有关,初步了解人种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如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白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黑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但也要让学生理解随着历史上人口的迁移和人们的流动,-一些国家人种星多元化。
关于一些文化现象。就语言而论,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有上千种语言,而这数千种语言也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带来了丰富性和差异性。可以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理解,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教材第111页两则误解的事例,就说明了语言是不同文化间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此外,教材通过不同国家的人的姓名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关于本主题在内容的把握,有几点建议:
(1)对小学生来说,本课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建议教师不要选择超越小学生理解的话题来拓展内容。
(2)关于人种,强调各有特点,但不绝对。
(3)人种分布有规律,也有变化。它的规律是长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如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较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移动、历史变迁,人种分布也有一-定的变化。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多人种国家,就体现了人种分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4)通过语言表达、姓名的差异,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我们理解差异,需要彼此的尊重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