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的老师初看教材时,会觉得教材内容的脉络不清晰,而实际上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是有逻辑主线的。
二、本单元的编排特点
1.呈现方式多元化。从教材内容到学习研究方式是多视角的、多方法的、综合的、联系的。
(I)由生活中的“小”见大,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教材由生活中具体的“点”切入,引出丰富的、深刻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事实、风采等。比如,教材第28页“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这--话题,就是从成语字典中的“饮血茹毛”这个普通的成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走进了一系列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社会发展脉络中的。
(2)纵向呈现,提供思考和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教材运用各种载体,如传说、考古、史书、歌谣、绘画、历史地图等,引导学生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功夫来,现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去了解历史的。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3)横向呈现,导人中外比较视角,丰富学生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了解和认同。同时,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世界相接轨,认识到--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吸纳外界有益于我们的东西,同时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我们的先进文化也为其他国家所汲取,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将祖国文化的发展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比如下表所列。
2.教材从传统与变迁、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理解和面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比如,教材P34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条线索。
几万年前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六千多年前麻布痕野生麻秆麻线麻布→两千多年前丝衣→宋《纺车图》棉花种植织布制衣→今天:(除了棉、丝、麻)毛料、化纤、纳米....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重在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及探索和创造精神,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
1.吃穿住话古今(一):主要由生活中的“吃”切入、火联和拓展到农业生产以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饮食文化这三个方面。
(1)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首先是从生活中的“食物”“吃”切入,联系到古代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等,并用考古、传说等各种历史探究的途径说明了古代中国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2)古人的歌谣:从古代人对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规律的认识(节气等)中,了解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错慧与我们今日生活之间的传承关系。
(3)中华食文化:
●餐桌上的智慧,从纵向发展(历史考古的视角)和横向比较(外国人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的、人文的饮食文化:
●吃的故事,旨在提示中国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其人文性。
●中西饮食比较,反映了不同文化,其饮食文化习惯也不同。;2.吃穿住话古今(二):主要涉及服饰(穿)和家居(住)的变迁与发展,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时代性。一方面由“穿”的材料的发明与创造,拓展到服饰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文化性、历史传承性,并将中国人“穿”的发展史,与人类衣料、服饰的发展相联系。如,日本和服对中国唐服的吸收:中国丝绸在世界的传播。另--方面,由聪明的古人因地制宜创造的“巢穴”,拓展到对中国家居乃至建筑文化特色的认同和欣赏。并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强调家居、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交融。
(1)服饰:了解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的发展历程及其纺织技术的发展。透过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衣料,反映了事物的传统与变迁,以及现代衣料和纺织技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2)从服饰看社会:-方面透过不同时代的服饰以及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的变化,揭示了服饰文化的内涵,表明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人文性: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另一方面,通过现在对唐服、旗袍的承袭、唐服对日本和服的影响、对现在舶来品牛仔服、两服的认同和吸收、丝绸之路的发展等各个层面,反映了服饰文化的国际性、历史传承性。让学生综合地、发展与联系地、多角度地理解中国“穿”的文化。
(3)家居文化与变迁:一方面通过古人运用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发明了“巢”(南方)和“穴”(北方)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教材P39主持人的探究问题:“大家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收集和查找资料及图片,调查了解各个时期的房屋,看看人们最初的房子和他们住的巢穴有什么相似之处,与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想一下人们为什么想起盖房子。为什么南北方的人们,最初设计的房子不-样,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旨在提示学生从古今建筑方式的联系中,发现古人这种朴素的、有效运用自然环境为人创造生存空间的构思对后人的影响。
(4)凝结在房屋中的文化:-方面,从家具、家居装饰、建筑结构乃至建筑整体风格等角度,启示学生可以从多角度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及其所蕴含的人文性、教化力量和审美价值。在探究中,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家居、建筑依然保留和继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格。另一方面,通过呈现较为典型的欧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比较中欣赏不同的建筑,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强化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认同。同时,从更广阔的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对建筑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拓展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建筑文化在我国建筑和家居文化中的渗透和交融,如“席梦思"“沙发"的出现和使用。
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主要是从各种不同时代的“器物"(用品)中,透视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透视中中国社会发展的--些情况。旨在引导学生由欣赏器物到探究器物中所蘿含的各种信息。比如,教材P45从不同角度选择的陶瓶(距今六千年)、猪纹钵(七千多年前〉和骆驼载乐俑(唐代),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器物,想象和领悟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情景。如,陶瓶,一件古人汲水的器物,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猪纹钵,反映了当时人们开始饲养家猪,尽管猪纹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唐代的骆驼载乐俑,则反映了唐人(汉族)与胡人(少数民族)的交往情况。骆驼和琵琶都是胡人典型的陆上交通工具和乐器。
同样,在“文化的使者一瓷器”这-话题中,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瓷器。然后,由此追溯瓷器的文化渊源,感受中国的瓷器文化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影响力。而“灿烂的青铜文化”,也是借助各种器物:利富、编钟、越王剑、铜铲、铜鼎等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概况地讲,由陶器,我们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人类创造性的发明,从“陶”中透视中国人的创造:由瓷器,我们引导学生尝试欣赏瓷器的美,透过瓷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青铜,这是一个远离现代儿童的概念,但中国曾有过灿烂的青铜文化时代,有着在当时世界一流的冶炼技术。因此,我们介绍青铜器,旨在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情况。
4.汉字和书的故事:(1)由我们平常再熟悉不过的“汉字”说起,追溯其历史渊源。并通过传说、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等不同的记事方式,理解文字---汉字产生的必要性。(2)通过各种与其他语言文字的比较,认识到中国汉字的特有魅力,引导学生欣赏汉字,认识汉字的特有价值。(3)关于“书的演变”,从“册”这个书的数量的表达开始追溯,明确过去和现在存在着联系,探究书的来历和其历史演变。另一方面,蔡伦造纸、毕异的活字印刷,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从而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所以,在正文和晾望台中,我们都有介绍。有关叫大发明较为详细的内容,将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习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由于本单元涉及面很广,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所以,建议教师借助教材P59的“活动天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同时,建议教师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是什么?(2)面对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什么?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怎样从中形成观点,怎样去探究事物的根源?而非信息疲劳化。让学生简单地找资料、念资料、说感受,要积极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传统与变迁中认识和判断生活和历史的关系。(3)教师面对学生的思考,应明确自己应该提供给他们什么帮助。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本单元是从中国人、国宝(有形的文化遗产).国粹(中国的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中国人创造的特有文化的结晶)这三个内容层面,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感受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占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本单元由下述三个主题学习构成。
主题学习(一)伟大的先人:我们选择了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的先人,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主题学习(二)我国的国宝: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知道它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知道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国文明的积淀与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由此,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借助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根-*般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主题学习(三)我们的国粹: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特有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精华,如京剧、书画艺术、医药、武术等。它们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乐趣、健康、祥和。我们力图将学生带人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