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
清风一吹,他们
蝴蝶一来,他们
3.指导学习第六段。
A.教师范读。
B.小组内交流下列问题。
a.“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一句说明了什么?
b.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
c.“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这句话的?
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
C.教师指导朗读。
D.学生自由朗读。
4.学习第七至九段。
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
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
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朗读、感悟、想象。
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 花的学校
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
花孩子 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 真可爱
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对《花的学校》一文,我是非常喜爱的,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读书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站在孩子的角度读,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我想,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所以课堂上,当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认真地范读完后,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花的学校》是一篇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
教学中,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写字,甚至细化到每一个笔画,当然个别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个别同学进行了手把手的书写指导,让他们感受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的要领。我想,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字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其次,我结合课文的特点,进行朗读指导。本课的语言和所描绘的情境很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上,让学生走进课文,真正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并从中读出滋味,升华情感。
篇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泰戈尔的儿童诗。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 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设计意图: 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简要介绍作者,使学生对泰戈尔有初步的认识,丰富文学素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 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 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 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 (hu ā ng) 野 口笛 (d í ) 罚 (f á ) 站 放假 (ji à ) 衣裳 (sh ɑ ng)
教师相机点拨: “ 假 ” 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 ji à, “ 裳 ” 在 “ 衣裳 ” 中读轻声。
(2) 去拼音读一读。
(3) 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 1 : “ 荒、笛 ” 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 2 : 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 “ 霓裳 ” ,所以我就记住 “ 裳 ” 的字形了。
(4) 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
选一选。
假 ①ji ǎ ②ji à
真假 ( ) 暑假 ( )
假 ( ) 发 假 ( ) 日
(5) 理解 “ 荒野 ” 和 “ 口笛 ” 。
① 出示 “ 荒野 ” 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② 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6) 出示带有会写字的词语,开火车读。
落下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一所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 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 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
预设: 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花们的妈妈是谁?
花们的老师是谁? ……
3.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机写在黑板上。
4. 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5. 交流解疑。
(1) 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 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6. 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 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一说。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 ______ 在天上轰响, __________ 落下的时候, __________ 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 ______ 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 ______ 。他们的家在 ______ 。 ( 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假了、天上。 )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自主提问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诗歌的理解。同时,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观察示范,学写生字
1. 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 荒 笛 舞 狂 罚 假 互 所 够 猜 扬 臂
2. 学生独立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 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 “ 亡 ” 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 “ 由 ” ,不是 “ 田 ” 。
舞:一共 14 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 教师示范 “ 舞 ”“ 扬 ”“ 臂 ” 。
5. 学生在田字格中进行书写。
6. 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落叶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一所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7. 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内容。
设计意图: 注重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指导学生书写时,让学生独立进行观察,掌握书写生字的要领;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易错的字进行指导;通过课件演示笔顺、教师示范来指导学生书写,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花的图片,指名读花上的词语。
落下 荒野 口笛 跳舞 狂欢 罚站 放假 互相 一所 能够 猜出 扬起 双臂
2. 过渡: 读了上面的词语,同学们一定会想起我们上节课学的一首儿童散文诗 —— 《花的学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散文诗。 ( 板书课题 )
3. 让我们大声地、美美地齐读课题。 ( 生读课题 )
设计意图: 从复习词语导入,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 课件出示第 1 自然段: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 教师范读第 1 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① 引导学生抓住 “ 雷云在天上轰响 ” 来想象画面。
② 播放雷电交作的图片和声音,直观感受 “ 雷云在天上轰响”。
③“ 湿润的东风 走过荒野 ,在竹林中 吹着口笛 。 ” 读到这一句时,你注意到加点的部分了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④ 小结: 在第 1 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加点的词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 “ 走过荒野 ” ,可以 “ 吹着口笛 ” 。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 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 “ 跳舞、狂欢 ” 的情景。
(3) 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第 1 自然段时,运用了 “ 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 ” 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 学生运用学习第 1 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 2 、 6 自然段。
(1) 过渡: 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 2 、 6 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 学生汇报第 2 自然段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