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培训内容
围绕“强化学习,丰富内涵、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这一主题,遵循干训部的要求部署,扎实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1、自主学习。每位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所需的实际抓好开展形式灵活的个性化学习。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的
平台。把网络学习作为干训学习的一项重要手段。每位学员要在有效完成学校、干训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任务的同事,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选定自学内容。并将学习心得、感悟装载到个人成长档案袋里。为参加十一月份全区领导干部个性化自修展评活动奠定基础。
2、继续开展专题研修,结合工作实际。到校级以上领导围绕领导兼课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学校管理三个大方面,认真备课,进行二次以上专题辅导,使领导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兼课制度。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方面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按照上级规定的兼课内容、兼课节数,保质保量地完成兼课工作任务。兼课教案、教学反思、辅导批改均要详实,经得起检验,严禁弄虚作假。
4、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按照干训部的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走进名著、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中。后备领导干部均要制定个人读书方案(四月份上交到支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读名著活动中,学校将在6月下旬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或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5、切实做好后备干部培训工作
①、贯彻落干训部关于“双新”型后备干部的学习培训活动,全员参加培训活动。
②、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培养与管理。
一是制定个人学习规划,做好自我研修。二是学校积极为后备干部搭建平台,给任务,压担子。建立培训档案。三是每名后备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教研、教改和管理工作之中。年末撰写一篇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案例。进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副校级后备干部必读书目:
《校长领导力的锻炼》、《新时期怎样当好校长—100名优秀校长管理心得》
主任级后备干部必须书目:
《学校中层管理方略》、《教务主任的工作艺术》 选读书目:
《教育的心灵之约》、《优秀小学班主任一定要知道的八件事》、《给教师一件“新武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学校干训工作的组织与领导。促进干训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严格执行干训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全员参加学校、进修学校组织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
(三)保证资金投入。学校出资集中订购2013年干训“营养书架”书籍,积极为干部及后备干部外出学习提供条件,开阔其视野,丰富其内涵。
六、月份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学校干训工作计划。
2、集中学习辅导。
四月份:
1、上交个人读书方案
2、组织后备干部参加集中培训
3、集中学习辅导
五月份:
1、组织有关领导参加干训部集中学习培训。
2、后备干部集中培训。
3、集中学习辅导。
六月份:
1、干部及后备干部读书笔记(感悟)展评
2、集中学习辅导
七月份:
1、领导兼课展示。
2、集中学习培训。
九月份:
1、干部及后备干部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袋展示
2、集中学习培训。
3、参与干训部“现听现评”系列活动。 十月份:
1、集中学习辅导
2、校内领导干部个性化自修评比。 十一月份:
1、集中学习辅导
2、干训工作总结。
3、材料归档、迎检。篇4:2012年干训工作计划
干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全区“十二五”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五年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全面落实《牡丹江市2012教育工作要点》及《西安区教育局2012年工作要点》、和教育学院干训部的工作精神,构建具有我区特色的校长及后备干部的培训体系。继续加大校长培训工作力度,在培训内容上要新颖实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培训方法上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在培训目标上,着力建设一支胜任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
二、工作目标
1、按照国家教育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认真抓好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确保校长和中层干部、后备干部参培率和合格率达到100%。
2、结合实际,有效地开展中小学领导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培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使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全区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进一步探索研究校长培训模式,加快校长职业化建设,按照不同岗位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类分层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4、强化区干训领导小组、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学校干训工作领导小组三级培训网络的功能,分工协作,完善开放高效的校长培训工作体系。
5、建立和完善灵活有效的校长培训评估制度。
6、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能力的校长队伍。
三、培训内容
1、政治思想理论培训。包含通识性理论,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时事性理论,如“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等党和国家与时俱进召开的重大会议的文献、颁布的各项政策、文件精神。
2、专业知识培训。包括教育与心理科学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政策法规等。
3、专业能力培训。包括现代学校管理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