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音乐教师应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自由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王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状态。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们进行集体演唱时,我觉得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王国”。因为低年级学生通常是活泼好动的,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应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获得知识、掌握新技能。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又设计开展了“课堂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顺其自然,依据学生的认识天性,为学生留出课堂空间,就是为学生留出了快乐天地,为学生留出了主动学习的时空,有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会张弛有度,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2.趣味游戏,快乐学习
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一游戏。由我做火车司机,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学生接唱,只有唱正确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车,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开火车”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教育在发展,教学手段要革新,教学艺术要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奋钻研,投身教改,才能开拓一条成功的课堂教学之路!
(四)、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 : 开放的音乐教学方法是指依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映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的特征,应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行、走、跑、跳、拍手、点头等动作来感知和掌握音乐的节奏。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长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朋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因此,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乐环境:首先,我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如猫叫声音长,狗叫声音短;大钟的声音长,小钟的声音短等等。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接着我再让学生闭眼聆听老师发出的不同节拍的走步声和跑步声,由学生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把听到的模仿出来,从而完成由声音感知到动作感知的过渡。 在音乐教学中,我还经常采用非音乐的教学方法,把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身体运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要坚持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精选一些
妙趣横生、有趣味的教法,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3013年9月18日
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
坪地民中 尚华丽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也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内在动力。兴趣既可以激起情感,培养意识感,也可以唤起学生某种动机。动机越强烈,其行为也越明显。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的需要与学习习惯。而学习习惯的离不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是完成学习过程的动力,动机来源于学生本身的需要和外部条件的刺激。也就是说,有了需要产生,再有外部条件,就可以去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应用能力,要结合生活与知识的渗透点。一旦学生认为学有所用,那自然就能进入“想学——学会——更想学”的良性循环了。”这样的学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人以能量,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使注意集中,思维敏捷,进行着持久而顽强的学习。借着心理学动机原理为依据,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培养成就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制定与选择学习目标很重要。从学生学习的心理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学习成果已观念地再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是在头脑中有初步预期的学习成果,成为进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中,就是围绕这个预期的成果选择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过程的。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好的学习效果开始于清晰表述的目的,然后组织适合于目的的学习方法、材料与经验,学生在学习时一方面记住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使学习手段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经过对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那些学生学习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每一课书时心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别的同学在读书,他们也在读书,别的同学在写,他们也在写,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读、为什么写。他们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提一下,他们便动一下。如此循环下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被泯灭了.学习成绩也就没有办法跟上来。 在教每课书时,帮助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对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也有帮助的。不过需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
二、对学生一视同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不论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或只是平日里观察学生过程中,我都发现在如今的学生中缺乏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基础还算不错的学生因为自信不足,缺乏继续进取勇攀知识高峰的决心。更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则由于自信心长期受到压制,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就必须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起。在教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往往用来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通常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比较多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却被冷落到一旁,实际上,无论成绩好的、中等的。差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取得好的成绩时,显得比较自信, 但一遇到波折就情绪低落,他们怕失败,怕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成绩中等的想上进却难得如愿,想放弃又于心不甘,总是忧心忡忡;差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想脱掉后进生的帽子,将学习成绩搞上去,但常觉得力不从心,失败过多更是缺乏自信,基于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仅把目光聚集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应面向全体学生,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无论哪一层面的学生,当他们感受老师在关注着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时,学生会更勤奋,自信心也会增强,对于后进生,鉴于他们长期以来心理处于被压抑状态,老师需要不断地向他们传递“你有能力”“你能取得进步”等信息,注意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鼓励他们每一个细微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