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雅的校园文化
这里学校管理的条理性,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精致的校园文化,小校园“大文化”,走进校园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这些学校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是现代化校舍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独特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和办学传统使这些学校处处都有教育功能,时时都有教育机会,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三所学校虽然校园环境各有特色,但又有几点相似之处,环境幽雅、文化气息浓厚。漫步在校园中,学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书香四溢,沁人心脾。从校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各教室、各功能室、运动场地的精心设计,学校环境布局合理,操场四周,绿树成荫,校园内干净整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明确的办学思想
明确的办学思想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参观的二所中学都坚定“以德育为首,以教研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宗旨等都为创办特色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3、“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育人的一面鲜亮的旗帜。深圳实验中学一所集团化办学学校,坚持先进的教育思想,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开设了多种学生实践活动课和几十种学生社团活动课,使大家感受到学生的特长能够真正得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这里有书法,舞蹈、
绘画,二胡,琵琶,小提琴,萨克斯等等(兴趣小组,以音乐居多),每天下午下完课,在体艺管、田径场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得开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提高班级学生的凝集力。今后我一定将学习得到的经验融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去,提高自己的教研组管理水平。使学校处处彰显出体艺文化气息,着力打造一个整洁、幽雅、精致的体艺文化书香校园。
5、教学上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设计者和人格的塑造者。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转变观念,更新教法,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明确教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事业。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学习,积极开拓进取,把经验与创新相结合,把我们的身心“沉浸”在学校,定能开创出美好的未来。
总之,此次参观学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受了一次极好的教育,也是对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鞭策!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反思中调整自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这些先进经验为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力争使自己在学校的工作上做得更加优秀。
李云
2018年10月28日
第7篇:赴深圳学习心得体会
有感于“深圳行的学习”
深圳一行的学习,开阔了我的眼见,丰富了我的阅历,更重要的是震撼了我的心灵。总以为“书中自有优教法,书中自有强设计”,谁知,实践中的真知远比书本来的更实际。为期四天的学习在紧张有序中匆匆结束,如白驹过隙,但留下的不是“水过地皮湿的痕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让我有了以下几点的沉思:
1.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在第一天的参观学习中,荔园外国语小学的柳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里去”。的确,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童真,他们不喜欢约束,喜欢挑战。不喜欢责骂,喜欢赞扬。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满和谐与尊重。经常听到家长说:“老师,我们的孩子不怕你”,这时的我,总会无奈!为什么“怕”的教育才是人们眼中好的教育。在荔园外国语小学,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自由,虽然学生们讨论的喋喋不休,争的面红耳赤;虽然交流的过程中,坐没坐相,站没站姿,但老师一声轻柔的呼唤,总能让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喜欢这种动静结合的教育方式,紧张、活泼、有效。 2.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荔园外国语小学的宣传栏上,在每个教室外面的墙上,到处都张贴着学生们的个性化作业,图文并茂,色彩斑斓的展示着孩子们的各方面的才能。有阅读故事的观后感,有数学万花筒的几何图形设计,也有对英语单词的妙想分享。可以说,个性化作业的设计,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力在潜移默化中日渐提高起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外出学习,让我从别人的身上看到了差距。语文教学重在阅读,曾经的我不以为然。当看到一个四年级学生滔滔不绝的向班内其他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书时,我的内心撼动了。的确,词语的拓展离不开阅读,言语的表达离不开阅读,作文的书写也离不开阅读??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长久的坚持阅读呢?终于,我明白了??
此次深圳之行,让我更了解到了教育的深层含义,让我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感谢教育局给我们一线年轻教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感谢对我们苦心栽培的学校领导,我一定不负众望,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
第8篇:赴深圳学习心得体会
赴深圳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禄劝中信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彭自启 11月初,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有幸与乡镇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前往深圳进行为期10余天的学习。根据安排,我们在深圳集中学习了深圳快速发展的经验对中西部地区的启示、组织资源开发与管理、观念更新与经济发展等有关的内容,并参观考察了深圳很多企业和工厂。其间,我又到深圳格力电器集团、华为集团等地进行了参观考察。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与考察,我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些体会或者感受: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向现代化都市的跨越。1980—2007年,深圳gdp年均增长26.9%,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为香港的1/8,现在为1/2。2007年,深圳市国民生产总值6765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人均gdp全国率先过一万美元。出口总额1684亿余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4大支柱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娱乐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中称,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稳居内地城市第一。
环境和统筹发展的城乡格局这三个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这三方面的经验借鉴到我们内地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来,感到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破除“小富即安”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一面旗臶,致力于尽快实现“国际化”,成为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龙头城市。与深圳相比,英山农民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相差27—30倍;在工业上,英山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经济增长具有粗放型特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限制,能源、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在地域上,农村与城市,山区与沿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作为英山与深圳的差距而言,表面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是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要坚决破除官本位、等靠要的陈腐思想,坚决破除小富即安、稍进即满的小农经济意识,坚决破除不敢创新、甘居落后的惰性思维,坚决破除害怕竞争、嫉贤妒能的狭隘心态,真正做到以全民创业促全民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