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资料
1.坚持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2.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3.坚持为民谋利,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4.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6.坚持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改革除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
“河曲美在水、富在煤,水煤合成电,河曲就会变。”这是山西省河曲县人反复念叨的一句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山东鲁能集团带着雄厚资本和技术来到河曲,兴建了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电厂。水煤终于合成了电,河曲人从中尝到了甜头。河曲的资源优势与山东鲁能的资本技术优势的成功联姻,反映了不同地区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要素禀赋而论,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各有长短。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制、价格形成机制等制度壁垒,导致了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制约了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因而,扭转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真正体现要素所有者权益,有效平衡要素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利益分配。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农村和中西部流动,增强欠发达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但受户籍制度束缚,农民进了城但定不了居,过着“两栖”生活。目前,国家正在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一些地方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如重庆从2010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今后10年内,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成为“新市民”。应立足实际,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因地制宜放宽进城落户条件。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
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征地标准,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完善、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经营性用地流转,按照“初次分配基于产权,二次分配政府参与”的原则,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在我国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守着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