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内涵
新视角
“感性”与“理性”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李 鑫
(川北医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四川南充637007)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丰富了全球的饮食文化。本文主要介绍中西文化及其差异,从文化和差异两方面叙述。中西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分别叙述美国和中国不同的文化历程,由于两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蕴,在饮食上出现了差异。本文主要从观念上的差异﹑宴会礼仪的差异,最后介绍了西方饮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融合,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更加丰富,关键词:中西差异;饮食文化;餐饮礼节
劳和智慧,,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人们在饮食上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渴望能得到温饱而已。但是随着经济腾飞,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天天饮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饮食更加美味可口,而且还对它的饮食结构及营养元素的合理性更加关注。人们都不仅追求“吃饱”,更注重吃得“健康”。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从先秦开始就以谷物为主,植物类占主导地位,谷类蔬菜居多,肉食比较少。西方国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荤食比较多,以牛肉、羊肉、猪肉、鱼等为主。
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了许多鲜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爱冷食,餐桌上一般有色拉、拼盘之类的凉菜,西方人还喜欢生吃食物,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凡饮食都离不开菜。据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
: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体瘦小、肩窄腿短。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明显在增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华饮食文化的渊源是东方古老的阴阳学说,这是一种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的哲学,并且现今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饮食生活。
中国人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质。首先注重色彩的搭配;其次是香,菜的香味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嗅觉感,引起人的情感性冲动和思维联想,进而影响饮食行为;接着便是味的美感,它在中国饮食中具有核心地位;第四,即形的美感,菜点的造型要运用美术手段加以装饰;第五,即质的美感,质,一方面可以指营养质量、卫生质量、烹饪技术等;另一方面是指“质地”,即以触感、口感为对象的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中国人除了用色、香、味、形这些技术手段外,还采用一些文学的手段,如通过对各种菜点的不同命名来追求和达到不同主题宴席的意境。所以说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而不论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也不论食物的各种营养成份是否搭配得当,只要口味好,便乐意享受这口福。
然而西方饮食观念则是一种理性的、讲究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饮食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其营养价值,在饮食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他们吃的是营养,很少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
110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