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视
角
资、共担风险的方式为中国减排项目提供贷款;(3)开发碳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深圳发展银行于2007年率先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4)碳信托计划,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成立“低碳财富 碳资源开发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资金用于向减排项目提供贷款。
2.中国碳市场展望与建议
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碳排放国,并可能在未来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的能源使用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首先,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纳入长期发展战略,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等条件,分步骤实施。注重研究推广低新技术、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低效和排碳量日益增加的问题。同时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碳市场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完善的碳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中国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机会。第一,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目前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应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并逐渐增加交易内容,扩大市场规模。第二,促使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优先对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的项目提供贷款及其他相关金融服务。同时,要注重探索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防范风险,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第三,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拓展其他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业务。
最后,未来几年内CDM项目仍是中国参与碳交易的主要内容,提高中国企业在CDM项目上的议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是我国CDM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虽然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得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协定,为CDM机制的发展蒙上阴影,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仍然具有一定意义,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使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在发展中国家实行自愿减排得到新的进展。CDM机制在2012年之后可能面临重大变化,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强迫发展中国家承担强制减排义务,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不容乐观,中国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做好承担更多义务的准备。
浅析小产权房
■ 申志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房价的疯狂上涨,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形式—小产权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产权房的出现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其产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以小产权房产生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为切入点,提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 小产权房 原因 对策
近些年,关于小产权房问题的争论层出不穷,国土资源部也频频出面来遏制小产权房问题。但是由于小产权房本身存在的争议,这一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所谓小产权房,是指未经法定的征地和审批等程序,由村集体组织(或联合开发商)或村民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并出售或出租的房屋。小产权房是相对于大产权房出现的概念,小产权并没有真正的产权,不能获得由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房屋产权证书,只能得到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颁发的产权证书,所以称之为小产权。
一般来讲,小产权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小产权房是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之上;(2)小产权房是用于出售或出租的房屋;(3)小产权房没有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产权证书;(4)小产权房的供给主体是乡镇和村委会。
一、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
小产权房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认为: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制度是导致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商品房价格疯狂上涨是致使小产权房得以快速发展的主导原因,相关法律的不完善是小产权房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直接原因。
1.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制度是导致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制度导致其在土地管理上也表现出二元的特征。我国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没有正式的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对于建设在集体所有制的农村土地上的房屋当然也就没有正式的产权,不能进行土地的转让和抵押活动。而城市建设用地拥有正式的土地使用拍卖市场,可以通过市场定价,将土地使用权拍卖出去,所以城市的建设用地都拥有产权,可以进行转让、抵押等活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想进入房地产市场,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征收和审批才能将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然后由国家收取土地出让金,给予农民一部分补偿金,而农民得到的这笔补偿金要远小于建设小产权房出售所获得的利益。所以这种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是导致小产权房出现的根本原因。
2.商品房价格疯狂上涨是致使小产权房得以快速发展的主导原因
在城市中,日益飙升的房价使得中低等收入人群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成为了一种奢求。再加上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两限房等政策性住房的供应量相对大部分无房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且分配中出现的漏洞使真正迫切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问题都是促使小产权房快速发展的主导原因。 由于小产权房的建设不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佳琛:《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衍生金融产品分析》[J].《金卡工程》,2009(2)
[2]Alexandre Kossoy and Philippe Ambrosi,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10[R], Annual report of World Bank, Carbon Finance, 2010(5)
[3]洪涓 陈静:《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0(1)
[4]王增武 袁增霆:《碳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09(24)
《商场现代化》2010年12月(中旬刊)总第632期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