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见》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这些基本内容的科学内涵,是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科学内涵:“富强”,就是通过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使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彻底告别贫穷落后受欺辱的历史。兴旺发达的表现,一曰富裕,二曰强大,无列强敢欺辱。“民主”,就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让人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文明”是指我国在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建设成果都要达到人类的先进水平。“和谐”,就是指我国各种内外矛盾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或解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融洽。
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科学内涵:“自由”就是公民在遵守宪法、法律的前提下,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时,享有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自担后果的自我决策权利,国家和其他公民不得任意干涉。“平等”就是指任何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在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时,不得被任何组织或个人以阶层、性别、民族等原因被特别优待或歧视。“公正”就是指公民之间在权利的享受方面和义务的承担方面是对等的、合理的,公民都必须籍由公平的机会、公平的规则方可获取各种社会资源。“法治”就是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科学内涵:“爱国”就是指我国公民应具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维护祖国形象,奉献祖国的各项进步事业为荣,以损害祖国形象,危害祖国的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为耻。“敬业”就是公民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爱岗尽责,恪尽职守,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不得敷衍塞责,失职渎职。“诚信”就是公民在从事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时,依法依规办事,一诺千金,不弄虚作假,不食言、不违约。“友善”就是公民之间在人际交往中彼此怀有善意,友好互助。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意见》归纳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精华,继承了人类古今中外社会主义史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切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是党、国家和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大力培育和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是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主动性的重要保证,而要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概念。所谓价值,就是某事某物的效用和意义,亦即客体对于主体的用处。所谓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看法。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效用和意义的看法,通俗地讲,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民应带来和将带来什么好处、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有一些价值观处于基础地位或终极地位,这些价值,是实现其它价值的重要条件或最终目的,对这些价值的内涵、外延、实现路径和意义等的看法被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意见》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一论断是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外意义的简明扼要的概括,社会各界要在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刻领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因为,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是非观,是党、国家、社会和个人行为的是非判断标准,为党、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价值规范,防止党和国家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发生偏差,防止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或个人迷失方向,误入歧途,甚至走向低俗或邪恶之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繁荣进步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指引,一个缺乏正确是非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方面迟早会出现大问题的,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其中内因才是根本原因,党和国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逐渐背离公平正义、民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苏联东欧与其说是被西方打败的,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繁荣进步不但与党和国家的价值目标密切相关,还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息息相关。因为,没有健康强大的社会和公民个体,就不会有健康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下的中国,人们在看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祖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时常被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所困扰,那些困扰我们的不良社会现象,那一个不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人待人不平等,歧视欺辱弱势群体;有的人处事不公,善于投机钻营,营私舞弊;有的人目无法纪,无法无天,胆大妄为,试图突破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的约束;有的人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玩忽职守;有的人毫无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极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背信弃义、敲诈勒索之能事。因为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广大人民群众开始为能否吃上放心的饭菜而担忧、为遇到倒地的老人该不该出手相扶而纠结。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大大折损了国人的幸福感,而实现人民的普遍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建设美丽高尚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