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与管理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任课教师:巩天雷
授课对象:04级信管、工商 学生人数:90+80
授课时间: 2004 ~ 2005 学年度 第 2 学期
1
课 程 概 况
课程名称 微观经济学 授课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 授课年级 2004级 授课时间 2005年2月至7月 总学时数 所用教材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编,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西方经济学习题集》尹伯成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 本 微观经济学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活动规律的理论概括。这些学说分析了市场课 程 机制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状态以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提出了一些的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 性 质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是为适应运筹与管理和 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开设的一门核特 点 心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并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应对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一课 程 系统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 (衡价格理论、消费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基本知基 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学习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本 要 1明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求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3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 相 微观经济学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管理类其他课程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关 务管理、信息管理等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课 程 的 联 系 2
1授课地点: JC607 2005 年 2 月 22日 节 第一章前言 章、节标题 第一节 经济及经济学 学时 2 第二节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学一般含义,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对目的 象及内容。初步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教学重点在于区分资源的有限性与经济上的稀缺性的差别;区分经济重点 成本与一般成本概念的差别掌握稀缺性与机会成本的概念。 教学难点 资源的稀缺性与机会成本 主 要从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经济现象入手,引出经济及经济学基本概念,教引入要解决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运用对比法讲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学济学。课堂互动式交流经济学内容。 过程 1、1 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板1.2 经济体制和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市场经济 书计划经济 提混合经济 纲 作业与 思考题 机会成本形成的原因 教学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任何经济制度下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体制与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稀缺、选择和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
3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容易出现的错误; 微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辩证地对待西方经济学。 二、 教学内容: 1、1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问题实质上包括了生产什么品种、生产多少、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何谓生产呢?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投入又被称之为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将资源分为四种类型:①土地,又称自然资源,它包括土地、森林、矿藏和河流等一切自然资源。狭义的土地则是指土地本身②劳动,它是指人类拥有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和③资本,亦称资本货物(或资本品),它是指人类所生产出来的且用于生产其他产品所需的一切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的总称;④企业家才能,这是指企业家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努力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总和,有时将之简称为“企业家”或“管理才能”。以上四种经济资源又被称为“生产四要素”。因此,投入、资源和生产要素在经济学中都是等义的。
所谓资源配置就是将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进行组合用于生产的活动。主要是有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生产的结果就是商品。商品被划分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品被分为货物和劳务,前者是有形的,如汽车和鞋子;后者是无形的,如餐馆招待和教育。商品的价格一般大于零,价格为零的被称为“免费商品”,价格为负的为“有害品”。使用货物和劳务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便是消费。
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谁来生产;其二,用什么资源生产;其三,用什么技术生产;其四,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
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是指谁来享有生产出来的商品的问题。商品的分配取决于收入的分配。收入高的就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更多、更好的商品。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1.2 经济体制和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 1.2.1 传统经济
传统经济(traditional economy),亦称“习惯性经济”(customary ecomomy)是指生产方式、交换、收入分配都遵循其习惯的一种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有可能是由世代相传的传统所决定的。
1.2.2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亦称“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1在计划经济中,所有的经济决策,包括资源利用的水平、生产的组合和分配以及生产的组织形式都是由中央计划是或地方计划当局所决定的。企业归政府所有,并按政府的指令进行生产,即由政府计划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1.2.3 市场经济
在西方学者看来,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有很多别名,包括自由放任型经济(laissez-faire ecomomy),自由企业经济(free enterprise economy)等,甚至一度也曾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capitalistic economy)。
一、市场经济的定义
诺贝尔经济学的奖得主、美国麻省里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萨缪尔逊和诺德豪斯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第16版)教材中对市场经济作了如下简明定义:“市场经济是这么一种经济,在这一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有关资源配置问题主要地是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2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 二、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的问题是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所决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某种商品,就是用货币投入这种商品及其商品生者一票。同时,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又成为该企业支付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来源。
2、企业之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对生产者来说,迎接价格竞争、实现利润极大化的最佳方法就
①参见王秋石:《西方著名学者论市场经济及其启示》,《经济译文》,1994年第1期,第 43~46页。
P. Samuelson and W. Nordhaus: Economics, Sixteenth Edition, McGraw-Hill, 1998.
4
是采用最为有效的生产手段使之成本极小化。
3、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所决定的。要素市场的供需联合决定着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它们被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所有的要素收益加总便得到了总收入。因此,人们的收入分配取决于所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以及要素的价格。
三、市场机制
萨缪尔逊对市场的定义为:“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者相互作用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一种安排”。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Campbell R. McConnell的定义为:“市场是联结某一特定货物和劳务买者(需求者)和卖者(供给者)的一种制度或机制”。从此定义可知,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机制或制度。
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价格体系。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看来,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市场机制之所以会使经济活动有序地进行,就在于价格在市场经济中有两大相关的功能。
第一,价格提供了信息。价格的相对高低在市场经济中反映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它为消费者、生产者以及中间商提供了各自所需的信息。
第二,价格提供了激励。正是价格所提供的信息,加上企业的利润动机,生产者便需决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
由此可见,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如果价格扭曲,便会出现资源设置失当。 四、市场成功与市场失败
市场成功也正是从这一角度而言的。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话,那么,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其资源配置是有效的。
市场失败(market failure)是指单纯的市场调节可能会出现缺乏效率的情况,它是反对单纯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赞同政府在其失败领域进行有效的干预的一种理论。市场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3
(1)市场有可能是垄断的,或者为寡头的; (2)可能存在着外部性; (3)可能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
(4)一些市场,特别是保险和期货市场,不可能是完善的
(5)由于信息传播缓慢,或者由于营销机构可能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导致市场调整速度缓慢或者不准确; (6)个人和企业的调整速度可能缓慢
(7)个人和企业有可能得到有关产出、价格以及生产可能性等方面的错误信息; (8)个人和企业有可能并非像经济学中所假定的那样是发什么极大化的目标来行动的; (9)政府税收不可避免,并且难以以一种允许效率的形式存在。 1.2.4 混合经济
一方面是市场机制或者说是由一保看不见的手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干预(即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势必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便是一种混合经济。 1.2.5 政府的经济目标
1、充分就业 希望有工作的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工作,因为,失业导资源的闲置和无法弥补的浪费。 2、稳定的价格水平 避免价格总水平的大起大落,保持价格水平稳定,这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3、效率 提高经济效率可以使得相同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4、公平的收入分配 应避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它会导致社会动荡。 5、经济增长 不断的经济增长可以扩大经济馅饼,提供人们的生活水准。 一、资源的有限性
在任何一个国度里,无论资源多么丰富,其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由于资源有限,那么生产出来的商品也是有限的,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不可否认的现实。
二、欲望的无限性
然而,人们消费商品的欲望(或需要)却是多种多样、多层次和永无止境的。 三、稀缺法则
资源的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这便是稀缺法则。
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研究如何节约的学问。没有稀缺性,便没有经济学。稀缺性是经济这中的一个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