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心理素养
【摘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教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优秀的
教师应具有以下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稳定、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自制的调控能力;诚信、大方、礼貌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体魄等
【关键词】 积极 健康 兴趣 压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社会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地位,也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有率先垂范之举。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这句话强调了教师独善其身,以身立教的率先垂范的重要,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重大责任与义务
也许正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特点以及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来就容易使教师处于压力的包围中,从而造成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在教育学生的武器库中,有一类利器名曰“精神虐待”,包括吓唬,激将法,督促,冷漠四大宝物。以及最近一段日子以来的“教育惩罚”事件也都说明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的比例最高。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大约有1/3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知道,教师的言谈举止,心理状态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造成影响。其影响免得深度和广度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的。另外教师也是普通人,
除了要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满足各式各样学生的需求外,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需求。教师的幸福感和教育事业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评价教师的优劣,往往更多着眼于政治素质,工作态度,至多再考察一下身体素质,却很少注意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常常由此而造成一些严重影响教学的情况出现。例如,某些学历较高,在学科研究方面有造诣的教师,虽然兴趣狭隘、性格呆板,缺少热情,却仍被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学生往往不能被教师激发起学习兴趣,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对学生严厉苛刻、缺乏师爱,以无限加码为工作特点,由于他能拿出较高的分数,也被视为优秀教师。其结果是学生往往带着心灵创伤在学习,视学习为惩罚,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方面有较高的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材的可靠保证。
既然教师的心理健康那么重要,那么评判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具备以下几点: 1.认同教师角色
对教师角色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保持较浓厚的兴趣和工作欲望,能积极投入教师角色。心理健康的老师总能诚心诚意的追求自身工作
的意义,保持方向感和责任感,并通过自身的敬业乐教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和人性,不知疲倦的工作。 2.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标准是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既能克制自己,又能适度宣泄,使情绪表达既能符合社会要求,又能符合自己的需要。另外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的心态多于消极心态。 3.人格健全
人格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给人的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心理健康的老师的人格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即他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有完整统一性。 4.悦纳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强调的是谦虚。心里健康的教师,除了看到自己的缺点外还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既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也不会低估自己而自暴自弃,总是知不足而改进,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自己的处境和成绩能欣然接受。 5.善于相处
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支持,离不开与其他老师的合作,离不开与家长的配合,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投入。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与人的交往中总能客观的评价别人,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人。在生活与工作中 能把自己融于集体中,人际关系融洽,并有知心朋友,与别人共享欢乐,又能与别人分担痛苦,不会产生孤独,无助之
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6.热爱生活,热爱学生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并从中得到满足,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人生的乐趣转而又增加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在生活中既对自己负责,不轻易浪费自己的生命,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在生活和工作中创造成功的快乐,有对他人负责,有强烈的责任感。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知道了,那么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不过综合起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健康生理产生的基础,影响教师健康的生理因素主要是躯体疾病。另外,处于更年期的教师也会因生理反应影响心理变化 2.心理因素
社会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组成的,其中许多会给教师带来紧张,并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紧张性刺激愈来愈多,带给教师的应激和压力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日益扩大 3.心理社会因素
近年来,心理学家特别重视和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身心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所谓心理社会因素就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中对他
有影响的那些事件和情景,这些事件和情景作为刺激被感知到,并对之做出主观评价后,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境况,学校环境,职业压力和生活事件等。
众所周知,教师只有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学习和应用心理健康的规律,有效实行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既然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么重要,那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 一般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规划职业生涯,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自己对现在和未来有明确的定位,不仅可以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促进自我潜能的实现目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是两种极端目标的设定:一是没有目标,以至于对教育事业失去了热情。另一种是目标过高,造成很大的工作压力,同时为了追取目标经常与同事及领导产生矛盾,在沉重的工作负荷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之下,处于焦虑状态。因此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很重要。 2.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人的认知水平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合理的思维方式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人一旦陷入思维的误区,就容易造成认知偏差,从而导致挫折与困扰。常见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包括不合理的比较方式,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及完美主义等。上述种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都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帮助教师做调整,走出误区,避免种种不必要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