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绿色生命
主题构思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以环境保护为人文主题内容的音乐作品,旨在让学生在受到音乐的艺术感染的同时,领悟到人类应该珍爱自然、珍爱生命,懂得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身,人类应该有美好的心灵去关爱世界上的一切,世界才能变得更美好,同时也懂得音乐能描绘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是折射人的生活的一面镜子,好的音乐能使人品格高尚,情感丰富。
在选材中涉及了这一主题的各个方面:有不同题材的作品,如保护绿色环境、保护动物; 有不同风格的作品:如经典的交响乐作品、优美的通俗音乐作品;有不同体裁的作品:如交响曲、协奏曲及通俗的描绘性音乐等。以上作品不仅是反映环保主题,而且给人一种观念:即大自然是美妙的,人是融入其中的一部分,一切生命都是有意义的,作品的寓意是深刻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领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体验作品的美感,感受愉悦的情绪,并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崇高的使命感,同时也更喜爱有艺术品位的音乐作品。
2.在欣赏《山林》第二乐章等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到音乐中所描绘的安谧、纯净、古朴的情景,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投身于大自然的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并熟记所听赏的作品的主题音乐旋律片段;
3.通过学习,能用流畅、连贯的声音及能满怀深情地唱好《我多想》;运用连贯的气息,委婉的音色吹奏好《萤火虫》、,能做到唱奏结合;
4、通过“小音乐会”等活动,能关注音乐的主题表现,初步了解音乐活动的设计过程。通过短小歌曲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及运用已学知识(乐段)的能力;
5、知道什么是单段体结构,识别单段体歌(乐)曲;简单了解音乐家贝多芬。
教材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 一.听赏
(一)《山林的夜话》
1.内容介绍
该曲选自钢琴协奏曲《山林》第二乐章。《山林》作于1979年5月。整部作品充满诗意,富于幻想。共分三个乐章:一、山林的春天,奏鸣曲式;二、山林的夜话,复三部曲式;三、
1
山林的节日,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山林的夜话》运用拟人化的方法,刻画山、林的对话,是最富于想象、最细腻精彩的乐章。小提琴碎弓震音宁静安详的背景,单簧管奏出一段清新、柔美而又具有浓郁的苗家“飞歌”情调的旋律,既象是山或林的喃喃自语,也象是他们在窃窃私议。(见教材主题1)钢琴、弦乐分句接应,主题分裂发展后,大提琴与小提琴隔一小节相互应答,似乎是倾吐着内心深处积压了千百年的积愫,感慨万千。钢琴伴以上下起伏快速音流的弱奏,模拟着远处飘来的阵阵夜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沉睡的山林,人类的宝藏。小号昂扬的音调,象征着光明与力量。山、林在侃侃而谈。(见教材主题2)随着钢琴激动明朗的“华彩”,象是呐喊,象是长叹。山林将满腹辛酸和盘托出,痛快淋漓地慨叹着人世沧桑。
小号奏出了震撼人心的进军号角,当“私语主题”通过不同的力度速度以崭新的气质再现时,已不再是黑夜里的私议,而是对黎明的欢呼了—山林苏醒,阳光普照,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摘自《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P42)
2.教学建议
(1)该乐章是最富有幻想的色彩,要让学生通过听辨乐器音色变化及旋律变化后进行想象:山与林在窃窃私语些什么?从哪里听出黑夜过去光明来临?分析时既不能离开音乐,也不能脱离音乐所描绘的意境。
(2)该乐曲较缓慢舒展,有条件可通过录象、风景画等激发学生听赏兴趣,用视听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教学。
(二)《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1.内容介绍
该曲选自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的第一乐章,作品完成于1808年。
贝多芬酷爱大自然,他在1803年的笔记本上曾用音符记录了潺潺的流水声。据贝多芬的同时代人的叙述,贝多芬居住在海利根什塔特村时,经常听赏农村乐师的演奏,收集奥地利人民生活中的歌曲与舞蹈。象这样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浪漫主义的热爱,使得贝多芬起意用“田园”这一特定标题而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来。
《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曲,贝多芬称它为“对农村生活的回忆”,还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但他同时又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受多于音画”。贝多芬用这些注解强调说明这部交响曲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
2
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受,而不是一幅表面的音画。
这部交响曲音乐的最大特点在于:管弦乐色彩清新,音乐语言大胆而多姿,主题素材具有生动鲜明的民间特点。全曲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到达乡村时的愉快感受》是第一乐章标题。乐章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满布着生活和大自然的音响,表达了大自然活跃的律动和人在大自然怀抱中精神的安宁。乐章开始时小提琴奏出的主要主题,是一个十足的乡村风味的旋律,它的进行是那样的流畅、朴实,好像是直接从乡村流行的曲调引用过来似的;作为这一旋律进行的背景陪衬,模仿风笛的五度持续音更强调出音乐的民间色彩(见教材主题1),第二主题转入C大调,它同前一主题并不形成对比,而是互相补充,可以说是前一主题情绪的继续(见教材主题2)。总的说来,这一乐章着重表现的是一个人面对着这恬静、清新的自然界美景而悠然神往的心情。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创造出这样一个景象:在这里人和他周围的世界完全和谐一致。(摘自《世界名曲欣赏·德奥部分》P150)
2.教学建议
(1)该曲是一首描绘性与情感性兼备的乐曲。通过听赏,要让学生体验乐曲中所具有的和谐、明朗、纯朴、愉快的基调情绪,也要想象出乐曲所描绘的田园的恬静、美丽的风光。因为这是一首描绘性较强的音乐,因此教师可寻找一些画面让学生进行视觉欣赏加以辅助,也可放迪斯尼动画《田园》以让学生加强理解。
(2)对于贝多芬是学生较熟悉的作曲家,可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准备的资料及该曲的创作背景。
(3)在听赏中不应脱离音乐本体,如乐曲中运用的乐器音色,旋律、调性和声等要素的运用等。
二.歌唱:《我多想》
1.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通俗歌曲。原调是C大调,4/4拍,大调式。结构为二段体(第二段歌词后加补充句)。,第二乐段是在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上作展开性的发展。歌曲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抒发了人们想改变家乡面貌的美好愿望与理想。歌词生动优美,曲调活泼奔放。
2.教学建议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分析歌词主题、意境作导入 。
(2)这首歌的难点较多,教师应通过让学生多听范唱等方法让学生产生美感和兴趣并熟悉旋律。
(3)这首歌曲的特点是第一乐段每一句的节奏型统一,第二乐段的每乐句的节奏型也
3
有相似之处,教师可通过剖析一个乐句的方式解决节奏难点。
(4)演唱速度可稍快。还可作领唱、齐唱的形式变化。 (5)可请个别学生作通俗歌曲形式的组合表演唱。 三.演奏 (一)《萤火虫》
1.教学要求
这是一首颇为流行的通俗歌曲。曲调带有儿童歌谣体的风格,旋律音高走向多数运用级进,平稳流畅。全曲结构应视作ABA三段体,第一、二乐段都作开放终止,在re上停留,较别致新颖,最后在中音区的do上作渐弱结束。通过吹奏,扩大吹奏音域,声音连贯。
2.教学建议
(1)前奏可不吹奏,由教师弹奏。 (2)可让学生先听赏这首歌曲 (3)可作唱、奏结合练习。
(4)可加上音色优美的打击乐器,及键盘乐器进行伴奏。 四.活动与创造 (一)听赏思考
1.活动要求:
能让学生熟悉作品旋律、了解感受其风格,并能以各种手法表达内心体验。 2.活动建议
(1)练习1答案参考如下:乐曲运用了苗族飞歌的音调。乐曲分三大部分。可幻想成山峦与树林在悄悄对话,想象其对话内容与茫茫林海、高山连绵的壮丽景观。
(2)练习2的答案可在老师启示下让学生自由想象。因贝多芬认为主要写对自然的感受,因此重点阐述第二点。可以音乐为背景作配乐朗诵,或诗配画等练习。 (二)小音乐会
1.活动要求: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从而拓宽知识面,多方面地获取音乐信息量,并对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有个总结性的学习。
2.活动建议:
(1)在第一教时结束时布置学生寻找资料,可以包括教材上已有的歌(乐)曲、补充歌曲都可以进行搜集。
4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音乐会的方案,并进行展示、评析。
(3)也可结合班会课内容,与班主任配合进行主题集会。形式不拘,但要运用本单元的教材。
(4)以下形式供参考,展示性的小音乐会,把现成作品播放或演奏;研究性的小音乐会,把《山林》、《田园》等某部作品系统介绍,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创造性小音乐会,以几首诗每组进行创作评比;情节性的小音乐会,如以《XX历险记》为题,编选情节,成科幻音乐剧等。
(三)歌曲创作
1.活动要求:运用乐段知识民族调式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感性地运用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
2.活动建议:
(1)可用一人开头,集体修改的创作方法。
(2)学生即兴吟唱,教师记谱或用记忆法重复。应进行简单的评析。 (2)可与《小音乐会》结合进行。 五.相关音乐知识 (一)曲式、乐段与乐句
曲式: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按一定的规律形成各种段落,并具有不同的类型、特点及关系,便形成各种不同的曲式结构。曲式有复调曲式、主调曲式、套曲曲式。
乐段是乐曲中最基本的具有独立性的完整单位。能表达一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最常见地乐段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亦有整乐段一气呵成而不能划分乐句,或有许多乐句组合而成。乐段可以是一首歌曲,但多数是一首大型乐曲的一个组成部分。
乐句: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长短不一,可以有2、4、8小节的方整结构,也可以是3、5、6、7、9等非方整性乐句。它可以从任何一个和弦开始,结束于任何一个和弦。由于它乐思不完整,通常一个乐句不能独立成为一首乐曲。
学生首次接触曲式概念,教师不必讲很多的理论知识,而是可以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曲式,如像文学作品,像房屋的建筑等,让学生知道音乐也有结构。
对句与段的分析可让学生通过接触音乐作品的感受来区分,可选一些短小作品或已学的熟悉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操练。 (二)单段体
由一个乐段构成的乐曲曲式。也称“一段体”、“一部曲式”。一般较短小,精炼,但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