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交互性
交互是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含有两个含义: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参与个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面对面的信息交流、电话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广播、电视,其信息的传播具有单向性,信息反馈不方便,交互性比较差。交互性则是新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
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又为人们提供了廉价的传播渠道。这就使任何拥有联网信息终端的个人,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发送者,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双向交流。新媒体的超媒体性,使参与者对信息交流过程具有平等的控制权,参与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地交流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中,交流双方真正实现了信息的交互传播。
(三) 超时空
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通信卫星完全打破了地理区域的限制,只要有相应的信息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受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两外,无线网络的发展,还使新媒体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
新媒体还大大缩短了信息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受众不能即使反馈,即使有反馈也是延时的。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评论功能使信息反馈的时间大为缩短,电子邮件可以将任何信息在几秒钟内传至全球任何一部联网的信息终端,即使通讯服务则完全消除了交流双方之间在时间上的间隔,使信息的交互传播突破了时间限制。
(四) 个性化信息服务
新媒体提供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服务,使信息传播者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终端在网络中都有一个固定的地址,如IP地址、手机号、电子邮箱、QQ号码等,信息传播者可以根据地址确定一个或多个受众向其传播特定信息。另外,受众对信息具有同样的控制权,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订制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这样,每一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发布和接收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大众传播转变为“小众传播”。
(五) 虚拟信息传播
6
数字化信息以比特的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人们可以方便的通过调整比特的排列来修改信息甚至制作虚拟的信息。利用各种软件,人们可以方便地毫无痕迹的修改文本、图片、声音、影响,也可以制作出逼真的虚拟信息。
新媒体的虚拟信息传播不仅指信息本身的虚拟性还指传播关系的虚拟性。在新媒体下,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是虚拟的。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是与大众传媒密紧密联系的。新媒体的发展,对大众文化的发张,带来了新的特点和气象。传播媒介本身也是重要的社会惯例构成,也是工业体系的延伸,与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政体,也是公司和民主国家,有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传媒重新组织日常生活交给人们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加强人们新近形成的日常礼节和习俗,为人们重建认同感和记忆提供新的素材。??在组织和倡导新的相互竞争的意义体系及其再现方面,大众流行传媒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各种话语、形象和解释框架,供他们在理解身在其中的社会变化时作参考,并帮助他们拿出个人的行动对策。13
在这种媒介化生存状态中,人际交往也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演化为可以全天候与世界各地保持连线的人——互联网——人的间接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超时空、高密度、极为现成并且获得便捷的各类信息,在给人们提供切实帮助和服务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使人们逐渐漠视了自己拥有的思维与行为自由,形成了人对于物、对于现成答案的过分遵从和依赖,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远。日甚一日习惯于闭塞的环境,习惯于以来大众传媒来排解内心的寂寞,沉溺于在大众传媒信息所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在大众传媒牵引下自我营造的色彩斑斓且子虚乌有的交流幻觉,而忽略甚至放弃与外界的真实接触与交往。
14
传播会把公众塑造成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的单面人、一维人,即只顺从
并认同媒介媒介传播出来的现实世界,缺乏对其进行思辨的能力;同时媒介为了各种利益迎合受众,而降低鉴赏品味,导致大众文化水平下降;媒介以诱人的声
13
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引自《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万化对话》第1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
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
7
色占用并“窃取”了人们的自由时间。15
新媒体时代带来信息的丰富与快捷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
新媒体时代带来信息的丰富与快捷是以往所不能想象的,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文化的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这样的背景中成为了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在大众文化日益流行的语境中,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文化商品化、文化产业化,文化越来越走向了市场化。书籍、电影、戏剧,文化产品是影响人的思想—或者增加知识,或者提高审美素养,或者使人颓废甚至犯罪,它们对社会来说不是中性的,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一旦被作为商品来炒作,为出现以商业利益为宗旨的行为,而不是以充实知识,娱乐大众为目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已成为人类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整合力量。文化产业不仅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而且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的互动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满足人们多样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也使得文化生产与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直接关系。人们在文化产业中的参与程度和享有程度,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正是这种实现程度的差异,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所达到的现代文明程度的差异。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二为文化的娱乐化。在市场商品化与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下,文化已渐渐摆脱了历史的重负,历史的、批判的、教诲的色彩越来越淡,休闲的、消遣的、戏谑的色彩越来越浓。到了新媒体时代,娱乐不但普遍化、大众化还呈现出一种仪式化的现象。《新周刊》中“娱乐新世纪”有一段话,说现代的娱乐是一种哲学范畴的娱乐,这种娱乐的本质蕴涵着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全部含义。认为21世纪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娱乐,工作本身就可以说是娱乐。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荧屏选秀节目的应运而生,便充分阐释了文化的娱乐化特性。追求休闲、渴望娱乐成为新媒体时代下各媒体的一种倾向,搞笑戏说、娱乐至死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独特现象。在极端娱乐化的追求中,在渴
15
拉扎斯菲尔德、罗伯特?默顿《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8
望被关注渴求成名的心态中,伦理的道德的意识隐匿了,自我的个人的追求凸现了。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三为文化的符号化。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大众文化越来越流行,消费文化格外兴盛,文化成为了一种符号。有时,以金钱为主要衡量价值标准,文化的诸多内涵往往被弱化了,文化的丰富性往往被简单化了,凸显留下的仅仅是其外壳。在铺天盖地的包装与广告的声势中,文化的符号化日益突出。在消费文化的左右下,文化的生产也就具有了符号化的特点,传统经典的文化遭到忽视,平面化的、浅显化的、官能刺激的文化产品得到青睐。在媒体的策划包装中,在大肆的炒作与宣传中,文化产品的符号化特征更为突出。媒体以诸多影视明星、文化名人、成功人士作为报道、出镜的重点,竭力打造传媒红人,使其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吸引众人的目光,以扩大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的市场化、娱乐化、符号化,可以说成为了一柄双刃剑,既繁荣了文化市场、丰富了文化生活、满足了文化需求,但又一定程度降低了文化品格、消解了文化深度、弱化了文化理想,造成的文化的低俗化和趋同化。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特征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密切相关,并非新媒体时代没有了传统文化、经典文化,而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被弱化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被强化了。
【文献综述】
1、刘自雄、闫玉刚《大众文化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介绍了大众文化的缘由、定义简史、电影与大众文化,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学与大众文化,西方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大众文化观,大众文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战略等。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介绍了新媒体的定义、特点、技术依托等,并分别介绍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博客、维客、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手机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前景等。
9
3、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印证了大量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其中这几个问题尤为重要:人类文化的起源、文化与文化的分类、文化遗留、万物有灵论等等。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