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0 导线布置
10. 1 导线的线间距离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运行经验确定。 10. 2 对 1000m 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表 15 Ki 系数
悬垂绝串形式 Ki I-I 串 0.4 I-V 串 0.4 V-V 串 0 式中:
Ki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见表 15; D ——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 Lk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 U ——输电线路标称电压,kV; fc ——导线最大弧垂,m。
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采用附录 C 所列数值。
10. 3 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8)计算结果的 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 其垂直线间距离不宜小于表 16 所列数值。
表 16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
标称电压 kV 垂直线间距离 m 3.5 5.5 7.5 10.0 12.5 110 220 330 500 750 式中:
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 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 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
10. 5 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如无运行经验,不宜小于表 17 所 列数值。
表 17 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 单位为m
标称电压 kV 设计冰厚 10mm 0.5 1.0 1.5 1.75 2.0 110 220 330 500 750 设计冰厚 0mm 地区可不设水平偏移。设计冰厚 5mm 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
16
Q/GDW179-2008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1-8 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参照表 17 适当减少。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应比本规定第 10.1 条的要求增加 0.5m。
10. 6 线路换位的作用是为了减少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不平衡电流和不平衡电压,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电力网中,长度超过 100km 的输电线路均宜换位。换位循环长度不宜大于 200km。如一个变电所某级电压的每回出线虽小于 100km,但其总长度超过 200km,可采用换位或变换各回输电线路的相序排列的措施来平衡不对称电流。对于∏接线路应校核不平衡度,必要时设置换位。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力网,为降低中性点长期运行中的电位,可用换位或变换输电线路相序排列的方法来平衡不对称电容电流。 11 杆塔型式
11. 1 杆塔类型。杆塔按其受力性质,分为悬垂型、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分为悬垂直线和悬垂转角 杆塔;耐张型杆塔分为耐张直线、耐张转角和终端杆塔。杆塔按其回路数,分为单回路、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单回路导线既可水平排列,也可三角排列或垂直排列,水平排列方式可降低杆塔高度,三角排列方式可减小线路走廊宽度;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导 线可按垂直排列,必要时可考虑水平和垂直组合方式排列,但在覆冰地区,要考虑相邻垂直相间保持一 定的水平偏移。
11. 2 杆塔外形规划。杆塔的外形规划与构件布置应按照导线和地线排列方式,以结构简单、受力均衡、 传力清晰、外形美观为原则,同时结合杆塔材料、运行维护、施工方法、制造工艺等因素在充分进行设 计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11. 3 杆塔使用原则。
11. 4 对不同类型杆塔的选用,应依据线路路径特点,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和有利于环 境保护的原则进行。
对于山区线路杆塔,应依据地形特点,配合高低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结构型式。 11. 5 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非农田和非繁华地段,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 土杆。
11. 6 对于线路走廊拆迁或清理费用高以及走廊狭窄的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或垂直排列的杆塔,并考虑 V 型、Y 型和 L 型绝缘子串使用的可能性,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减小线路走廊宽度。非 重冰区线路还宜结合远景规划,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重冰区线路宜采用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杆 塔;城区或市郊线路可采用钢管杆。对林区和林地地段线路,宜按树木自然生长高度,采用高跨杆塔型 式。
11. 7 对于悬垂直线杆塔,如需要兼小角度转角,且不增加杆塔头部尺寸时,其转角度数不宜大于 5。 悬垂转角杆塔的转角度数,对 330kV 及以下线路杆塔不宜大于 10及以上线路杆塔不宜大于20
。
;对 500kV
11. 8 具有转动横担或变形横担的杆塔不应用于居民区、检修困难的山区、重冰区、交叉跨越点以及两 侧档距或标高相差较大,容易发生误动作的杆塔塔位。
17
1-8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12 杆塔荷载及材料 12. 1 杆塔荷载 12. 1. 1
荷载分类
a) 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石方等的重 力荷载;拉线或纤绳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
b) 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 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 12. 1. 2
荷载作用方向
a) 杆塔的作用荷载一般分解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
b) 悬垂型杆塔应计算与铁塔线路方向轴线成 0°、45°(或 60°)及 90°的三种基本风速的风向;一般耐 张型杆塔可只计算 90力相反的风向;特殊杆塔应计算最不利风向。 12. 1. 3 12. 1. 4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含分裂导线时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稀有情况。
a) 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 b) 最大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
c)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 12. 1. 5
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直线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
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5℃、有冰、无风荷载计算。
同一档内,任意三分之 一相导线有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
断线张力可按表 18 覆冰率计算。
表 18 导线、地线的断线时覆冰率
冰 区 一类 10mm 70 直线型杆塔 覆冰率 % 二类 60 三类 50 一类 100 耐张型杆塔 覆冰率 % 二类 70 三类 60 90°风向外,还
需计算 0°风向;悬垂转角杆塔和 小角度耐张转角杆塔还应考虑与导、地线张力的横向分
对于 10mm 及以下的冰区导线、地线的断线张力除应按表 18 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 尚应满足:
单导线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 50%;双分裂导线纵向不平张力,对平丘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 40%和 50%,双分裂以上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 对平地、丘陵及山地线路,应分别取一相导线最大使用张力的 25%、35%、
18
Q/GDW179-2008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1-8 45%;地线取最 大使用张力的 100%;垂直冰荷载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b) 不均匀覆冰情况:
不均匀覆冰情况荷载按未断线、5℃、有不均匀冰、10m/s 风计算。 不均匀覆冰产生的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见表 19。
表 19 覆冰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
线路等级 一侧 一类 二类 三类 100 100 100 直线型杆塔 覆冰率 % 另一侧 20 30 40 一侧 100 100 100 耐张型杆塔 覆冰率 % 另一侧 0 15 30 对于 10mm 及以下的轻冰区导线、地线的覆 冰不平衡张力除应按表 19 的覆冰率进行计算外,具体取值应不低于表 20 的取值。
表 20 轻冰区覆冰不平衡张力取值表
覆冰不平衡张力(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 冰 区 导线 10mm 10 直线型杆塔 地线 20 导线 35 耐张型杆塔 地线 50 12. 1. 6 耐张型杆塔的断线(含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情况和不均匀覆冰情况,应
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a) 断线情况:
1) 单回路杆塔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两相导线(终端杆塔还应考虑作用一相或两相导线的
不利情 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
双回路及以上杆塔,在同一档内断任意三分之一相导线(终端杆塔还应考虑作用一相、两 相或三相导线的不利情况),地线未断、无冰、无风。 2) 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无冰、无风。
3) 断线情况时,所有的导线和地线的张力,均应分别取最大使用张力的 70%及 100%。 b) 不均匀覆冰情况:
1) 不均匀覆冰情况荷载按未断线、-5℃、有不均匀冰、10m/s 风计算。
2) 不均匀覆冰产生的不平衡张力覆冰率计算条件见表 19,其取值按不小于表 20 的取值。 12. 1. 7 12. 1. 8 荷载组合:
19
各类杆塔在断线情况下的断线张力或纵向不平衡张力均应按静态荷载计算。 各类杆塔的安装情况,应按 10m/s 风速、无冰、相应气温的气象条件下考虑下列
1-8 送电技术规程汇编 (一)
a) 悬垂型杆塔的安装荷载:
1) 提升导线、地线及其附件时的作用荷载。包括提升导、地线、绝缘子和金具等重量(一 般按 2.0 倍计算)和安装工人和工具的附加荷载,提升时应考虑动力系数 1.1,附加荷载 可按表 21 选用。
表 21 附加荷载标准值
电压 110 220~330 500~750 悬垂型杆塔 1.5 3.5 4.0 导 线 耐张型杆塔 2.0 4.5 6.0 悬垂型杆塔 1.0 2.0 2.0 kN
地 线 耐张型杆塔 1.5 2.0 2.0 2) 导线及地线锚线作业时的作用荷载。锚线对地夹角一般应不大于 20
的张力 应考虑动力系数 1.1。挂线点垂直荷载取锚线张力的垂直分量和导、地线重力和附加荷载 之和,纵向不平衡张力分别取导、地线张力与锚线张力纵向分量之差。 b) 耐张型杆塔的安装荷载: 1) 导线及地线荷载。
锚塔:锚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导线及地线均未架设;锚导线时,在同 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紧线塔:紧地线时,相邻档内的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同档内的导线 均未架设;紧导线时,同档内的地线已架设,相邻档内的导线已架设或未架设。 2) 临时拉线所产生的荷载:
锚塔和紧线塔均允许计及临时拉线的作用,临时拉线对地夹角 不应大于 45
,其方向
与导、地线方向一致,临时拉线一般可平衡导、地线张力的 30%。500kV 及以上杆塔,对四分裂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 30kN 考虑,六分裂 及以上导线的临时拉线按平衡导线张力标准值 40kN 考虑,地线临时拉线按平衡地线张力 标准值 5kN 考虑。
3) 线牵引绳产生的荷载: 紧线牵引绳对地夹角一般按不大于 20长、施工误差和过牵引的影响。
4) 安装时的附加荷载:可按表 21 选用。
c) 导线、地线的架设次序,一般考虑自上而下地逐相(根)架设。 d) 与水平面夹角不大于 30荷载,此时,不与其他荷载组合。 12. 1. 9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应按实际需要,考虑分期架设的情况。
12. 1. 10 终端杆塔应计及变电所(或升压站)一侧导线及地线已架设或未架设的情况。 12. 1. 11 计算曲线型铁塔时,应考虑沿高度方向不同时出现最大风速的不利情况。 12. 1. 12 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高塔和位于基本地震烈度为九度及以上地区的 各类杆塔均应进行抗震验算。
20
考虑,计算紧线张力时应计 及导、地线的初伸
1000N 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