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10]推进大部制改革,把行政系统中职能相近、管辖领域雷同的部门进行归并重组,有助于改变当前行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提升行政效率,降低包括精简机构和人员带来的直接成本降低以及部门之间博弈或扯皮减少带来的间接成本降低。在推进大部制改革的同时,加强编制的法制化管理,利用法律手段,严格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防止人员膨胀,造成行政成本的再度扩张。 (三)行政行为运行层面
1.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行政单位在一些生产公共物品的领域、一些直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尤其是一些直接与公民接触的公共生产部门确立市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公与公、公与私等不同的组合类型,是降低行政成本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行政单位在一些直接为自身管理提供服务的内容,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如政府采购、政府招投标、会议接待、车辆维护等都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政成本。
2.强化财政预算约束机制。首先,加强行政成本预算源头监控。行政成本预算必须覆盖所有与行政收支相关的领域,凡是有收入支出行为的都必须纳入行政成本预算监控的范围,消灭行政成本监控的“盲区”。其次,强化预算编制监督和预算执行全过程监控。根据市场经济对行政单位职能的要求,细化预算科目体系,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并抓好预算的审核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成本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控,全面推行国库统一集中收支,抓好行政采购运行的监控、会计核算中心制度的监督等环节。再次,加强预算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在预算中融入了成本核算理念,干多少事拨多少钱,从制度上强化了
行政成本的控制。
3.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一是规范决策内容、明确决策主体,完善决策程序。规范决策内容,各行政单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职权决策,凡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决策事项,内容都要具体化。明确划分决策主体的决策权力和职责,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行为规范。完善决策程序,包括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调整反馈等各个程序。二是加大决策跟踪反馈与责任追究力度。加大对决策程序、决策执行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和“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建立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如出现决策失误,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分别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相应责任。通过规范决策内容和程序,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等办法,全面推进决策事项内容具体化、决策程序规范化、议事决策民主化、决策落实责任化等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
4.创新管理机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11]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首先,可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决策和管理成本。政务信息共享,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可提高办事效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数量大,可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降低决策成本;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提高反馈速度,降低管理成本。其次,可提升行政监管能力,减少沟通成本。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可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很大程度上遏制暗箱操作,增加公众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更有效。此外,电子政务可优化行政工作流程,使行政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进而解决职
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降低行政成本。
5.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把行政成本作为行政主体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把“业绩=国内生产总值”调整为“业绩=国内生产总值-发展成本”,并将效益分析结果同行政执行主体职务升降、奖惩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大大降低行政成本。完善的绩效评估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评估。事前评估即在行政决策阶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分析各种备选方案的预期效益现值与预期成本,优化决策方案的选择。事中评估即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来确保所执行的方案达到既定的行政目标,并对方案执行过程中,人财物及时间的耗费与预测状况时进行比较和全程控制,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花费最少资源以最高质量满足大量的社会需要”。[12]
6.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行政单位内部的自我监督。加强行政问责制和行政单位内部的层级监督。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强化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加强对政府采购、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等的监察和专项审计。完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增强审计机关对行政成本支出的监督。二是完善行政单位外部的监督。首先,完善人大审查监督制度。包括举办大型工程和事业的专项款项,需提供有关工程资金使用情况与结果书面材料;审查行政单位提供季度财政预算与决算报告;对具体部门及其具体项目的预算监督,注重由宏观指导转向具体的微观监督,由事后监督转向事中、事前监督。其次,改善社会公众监督,实现行政成本公开化。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社会关注的项目支出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从而有效地保障社会公众对行政支出进行
监督。此外,建立健全包括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网络式的监督结构,发挥监督的整体效应,才能遏止浪费和腐败现象,降低行政成本。 注释: ①行政单位的范围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审判、监察各级机关、人大和政协各级机关以及各级行政机关.还包括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 ②本文把行政单位中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工作人员简称为“行政人员”。 【参考文献】
[1]瞿方业.年增千亿行政经费用在哪里?
[EB/OL].(2010-03-09).http://news.sohu.com/20100309/n270674570.shtml. [2]熊剑锋.财政部摸底行政成本规模,细化预算支出科目
[EB/OL].(2010-01-20).http://news.sohu.com/20100121/n269731856.shtml. [3]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与经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戴维·奥斯本,等.改造政府:中文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5]罗纳德·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
[6]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文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09.
[7]张炜.政府决策亟需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EB/OL].(2002-03-28).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03-18/26/170513.html.
[8]孔子.论语[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9]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EB/OL].(2008-03-04).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956614.html.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07-10-15).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2]王沪宁.论90年代中国的行政发展:动力与方向——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大论争[J].天津社会科学,1992(5):107.^
转自《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福州)2010年4期第20~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