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题记:引鲁迅——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一、
这篇文章题目的来源是从一位园丁的口中采撷为名。
期中考后,辄意味着莘莘学子又经历了一次教育制度规定的测验。
“朱老师,你说这个学生的试卷该不该给分?”年庚紧逼半世纪的廖老师破口而出。
声音的浓度仿佛被其他闲暇老师的嘻哈声溶剂淡化了。
朱老师隐约闻之,“什么,什么啊?”又迟疑了半晌,耸耸肩,瞥瞥眼,双手作出没收到的姿势。
张老师生怕这次浓度不够,亟亟加大分贝添加溶质,说“就是这里有个学生的一道题,按道理是对的,可是他格式有点错误,你说给不给分他”边说边搔首。
话音刚落。
“哪个班的?”朱老师离题的问道。
“2班”(此班为重点班)属男性的廖老师,用如飞吻般的温柔飞了一个吻式的话给女性的朱老师,但还是挥之不去男人的粗犷。(现在我才知道人的性格和姓别有关联)
想不到性廖的话居然一触即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别的女老师翻着白眼瞪着,对貌美如花的朱老师既妒忌又怨怼,恨不得把西施的脸移植为己。
朱老师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喜笑颜开,快活了许多,差点做活神仙。
“别,可别加分给他,要加分就加分给普通生。”摆出正经的样子。
在旁边不远的另一位老师像一生没发过言出风头,嚷道“重点班的就应该严加看管,别宠坏了他们。”并用手指抖了抖肯定了她的话。
廖老师觉醒了似的,“重点班的一律没门,加分便其反效果——骄傲自亢。普通班的嘛。。。”苦思着下句该用什么成语,须臾,“加点分给他们,高兴,高兴。”完后,恨当年省钱没买词典。
莞然一笑,点点头,朱老师表示肯定。
片刻,廖老师又嘻嘻哈哈的搔首笑着,自豪的觉得不被他们看穿。
其余的老师闻风而来,像都知道些许,齐鸣:“对,对,对。”像电视剧里预先排练了的那么谙练和逼真。
办公室顿时成了市场,更像百花齐放。
以上的都是我亲视亲闻亲身体验所知所懂所悟觉的。
因班主任要干“大事”,派遣我和几个男同学(随意叫的,并且当时我们的成绩趋下坡势)去老师办公室批改期中考的试卷。想不到成了间谍。
二、
寒牖数年,未入红尘,便知天下事。
现在的教育制度真是令人发指,愤懑怒冠,读书十年沧桑,只为那次千军万马杀渡桥。
在学校又有另一种制度。什么不搞就搞个阶级,让你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现实。我现读求知场所就是一个典型学校以及典型现实。一个年级分成三个层次,最高层的——读书极端厉害,最底层的——读书极端差劲,夹在中间半死半活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另加有钱有势有关系。你有钱有权有关系的就好过,反之,死了没人知。
在某次升国旗仪式时,两手贴腰,拢脚直立,双眸四十五度瞻仰国旗,不远处有个开门见山可直视无碍的装饰银屏,屏幕上有两横电子绘出红色的楷字“学生为学校添光彩,学校为学生搭平台”所谓的“平台”就是:涤荡出优劣好坏之分,优好一个平台,劣坏另一个平台,还有一个拥有任选前面两个平台特权的后台。
我一时头里灌满了雾水,不知其解?
“学校用这样一个高考战术和教育政策是来提高升学率”我同学说。细细咀嚼还真让我同学掌握了这个少数人知道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