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法律电影课程教学体会论文(精选5篇)

2025-11-06

篇1:高校通识教育法律电影课程教学体会论文

在知识爆炸和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识教育旨在为普通民众提供跨越行业、专业的知识培训和价值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识教育尤为重要,这是因为: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建立健康的、多元的价值理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奠定扎实的根基,特别是,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是所有合格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必备知识,欠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大学生无法成为合格的大学生,也很难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高校通识教育中非常有必要开设法律相关课程。由笔者主持的《美国法律电影欣赏与研讨》课程从至今已连续在山西大学通识教育课序列中开设六次,也连续六次满额报名、开课,大学生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对法律电影课程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

一、法律电影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法律电影课程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群体必备的法律常识。没有经过法学教育的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往往缺少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他们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知识,例如:民法、物权法、合同法中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他们未来的经济交易中发挥作用,避免法律风险;劳动保障法相关知识可以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法律指引;刑法相关知识可以指导他们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法理学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热点社会问题。这些法律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学生们很难从枯燥深奥的法律教材中获得答案,也缺乏必备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法律电影课以题材广泛的电影素材、轻松活泼的上课形式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在观看欣赏电影的同时,思考法律问题,获得法律知识,将深奥枯燥的法律知识教学寓于轻松活泼的法律电影中,大学生们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学习效率都获得了极大提高。其二,法律电影课程有助于建立大学生群体应有的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代表了法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不能仅仅掌握书面法律常识,而不具备深层的法治理念,只有同时具备法律常识和法治理念,才是合格大学生,而只有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群体具备了深层法治理念,我们的法治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法律电影课通过生动的法律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灌输给大学生们先进的法治理念,并且能在课堂的互动研讨中,加深了对法治理念的理解。其三,法律电影课程有助于加深大学生群体心中的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个体对法治理性认识之后,对法治产生的一种认同感和皈依感。建立法治信仰的前提是了解法治知识和获得法治理念,法律电影课帮助大学生们习得基本的法治知识,也在此基础上培育他们的法治理念,因而,最终有助于他们法治信仰的树立。例如,通过经典法律电影《十二怒汉》的欣赏与研讨,学生们普遍对法律正义产生共鸣,对法治的信仰逐步加深。

二、法律电影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法律电影教学必须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法律电影教学对象一般区分为法学专业学生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例如,法学专业学生对法学基本概念已经比较熟悉,在此基础上应当加入层次更高的法律方法、法哲学教学内容,而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法学教学,就必须侧重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知识教学;相较于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由于已经熟悉了大学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因此,必须激发低年级学生参与课题研讨的积极性、引导高年级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相较于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相同的学科属性,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理解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时更深入准确,对于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在交叉学科的`视角上思考法律问题。其二,法律电影教学中,理念教学与知识教学并重。不可否认,法律知识的教学是法律电影教学的基本内容,因为大多数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是他们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知识,比如买房置业、劳动保障、交易安全等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实在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生活常识,缺乏这些知识的公民,在这个法治社会中寸步难行。但是,另外一方面,法治理念的教学是法律电影教学的根本,只具有基本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往往只能机械遵循法律规定,这是低层次的守法状态,而只有具备深层法治理念的大学生才能密切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积极践行法治,这是高层次的守法状态。其三,法律电影教学中,参与式的互动教学必不可少。在高校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只注重教师在课堂讲授,不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在高校法律电影教学中必须摒弃这种陈旧的教学形式,转而采用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的互动教学中积极思考,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积极互动,在讨论和争辩中获得真知。

参考文献:

[1]闫斌,张潇.法律电影视域下的中西民众诉讼心理比较研究――以《我不是潘金莲》和《费城故事》为例[J].语文学刊,第5期.

[2]颜研生.论法律电影与人文素养的培育[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6期.

[3]程强.法律电影下的美国法律文化[J].理论视野,20第3期.

篇2: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

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

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

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

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

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

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

1.4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

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

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2015年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

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倶增。

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

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

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

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

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

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

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

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

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

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

由此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

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作者:郑志磊 单位:山东大学体育教学部

篇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

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

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

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

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

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

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

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

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

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

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

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

篇4: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通识教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工具理性主义课程论的弊端,通识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高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背景

现代高等教育是启蒙思想的产物,然而随着工具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获全胜,大学精神在技术理性、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慢慢退化,高等教育逐渐演变成技术教育,大学教育在发展中被不断地“实用化”和“外在化”。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理念也日益丧失其地位,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丧失本土文化认同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文化批判精神。因此如果大学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专业教育,势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自我追求及教育自身富含的丰富意义。为此,摒弃工具理性主义的课程理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理论界、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这种理念基础之上,采取相应的方法以通识课程为载体,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从人自身出发,促进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为学习型社会和岗位的变迁奠定基础。虽然众多教育家们对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或许存在争议,却难掩其相同的本质追求,即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人本身的和谐发展,反对过分专业化的、异化的、工具化的人。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状况,笔者在陕西省选择了1所985、211工程院校、1所一本院校、1所二本院校和所民办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得到了较高程度的重视、已经开始了具体的教学改革、师资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设置模糊。虽然各高校提交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中都明确写明了体育课程的设置目标,但这些目标明显带有模糊性、缺乏针对性。而且尽管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都有所差异,他们的课程设置目标却呈现出较大的雷同性。从这几所高校提供的教学文件来看,他们并没有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现有的高校体育类课程除了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体育以外,还包括了一些选修课程,如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但这些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各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有一些选修课甚至和大学体育中的内容重复。另外,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类课程大多以运动项目类为主,缺乏体育文化类、体育传播类、体育社会学和体育伦理等方面的课程。

3.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1)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体育课程的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体育课程在高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回报和激励较少,总认为自己的学科属于边缘学科。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上课就是带着学生玩,从来不备课,上交的教案都是从其他老师处拷贝的,或者从网上下载的。这对于提高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2)教学方法囿于常规。博耶曾强调说:“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使学生具有推理、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有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理想的大学是一个以智慧为支撑、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机构、一个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钱伟长在谈教育创新时提到:教师的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应交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而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很少使用启发式教学等新方法,这是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背离的。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构想

高校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发展的新人。通过通识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非只是开设五花八门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递各种知识的层面,而应当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此外,通识教育还应当坚持“非功利化”,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应当坚持正确理念,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做准备。1.明确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制约着课程的设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同时课程目标也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国学者勒玉乐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四种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中介功能、评价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在不同环节中的影响,它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的核心功能首先是导向与标准功能。它负载着特定时期的教育价值观,通过特定教育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达到所要求的目标,对教育过程中的理念、教学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同时它也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具体依据。为此,各高校应当依据本校和本学科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明确的体育类课程的教学目标。2.优化课程建设。高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减少体育类必修课,扩充体育类选修课,强化基础课,开设辅修课,加强体育文化素养修养课、体育生活常识课与体育生活方式教育等。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时代,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其个性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3.改善体育课程教学。首先,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类教师的培养力度,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体育教师发展提升业务水平,如,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教学改革等。以增强他们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为教学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应当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哈佛委员会著.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勒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57-159

篇5:高校通识教育之核心教学目标论文

高校通识教育之核心教学目标论文

摘要:作为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它是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教领域的理念深化。从西方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思维训练始终是其核心的教学目标。而从我国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来看,注重了对西方相关课程设置形式的复制,却往往忽略了对其核心目标与思想精髓的关注。

关键词:思维训练;通识教育;核心;教学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于西方的通识教育逐渐受到我国大陆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历史实践来看,通识教育并无一个恒定不变的教育模式,那么,在这些不同呈现的教育模式下,到底什么才是通识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教学目标?在此,笔者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同仁的争鸣与共识。

一、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教领域的理念深化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与主要理念

所谓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它是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近现代大学中,通识教育是一个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19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的需要,高校学科、专业也越分越细,高校的教育功能被逐渐窄化为高效、专门地培养某一社会领域的生产力,却忽略了其也应促进人本身发展的功能发挥。片面强调专业、职业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本位以致思维狭隘、偏执,人文情怀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而通识教育所要解决的则正是这些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突破单一专业、职业教育的局限性,避免狭窄专业、职业教育对人的异化,培养“完整的人”。

(二)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教领域的理念深化

通识教育的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教育界常有将其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使用的情况。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虽然它们有很多地方相似点。比如说,这两者所关注的都是现代社会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所追求的都是人的完整、均衡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但在如何实现人的完整发展以及由此展开的具体教育实践上,这两者又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本土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首先兴起于我国中小学而非高教领域,1995年,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高校才逐渐引入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从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来看,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究竟哪些又是作为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人们对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界对人的“素质”采取了并列分解的方式,即认为人的综合素质是若干分类素质的总和,如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

就通识教育来看,它的特点则在于强调“识”与“通”,即能形成见识与智慧的通性,而这一通性能为人理解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更鲜明、侧重于对人之精神世界的关注。通识教育所要达成的“完整的人”,主要是指人在一技之长以外,更有博雅的情怀、通融的精神、深刻的思维能力与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它的核心是要主导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形成有涵养的精神、气质。就总体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的宽度,通识教育则更注重人的发展的深度;同时,就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人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但对各个素质并无精细、确定的目标,通识教育则较为精细地指向了人的见识与智慧的发展。因此,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比较,两者既有在追求人完整发展这一终极关怀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具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理念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引入和推进通识教育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领域的深化。“文化素质教育体现在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只有实行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素质教育。”[2]

二、思维训练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一)西方通识教育实践

培养“完整的人”是通识教育的恒定理想。但在如何培养“完整的人”这一问题上,通识教育并无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历史的视角看,通识教育的实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古希腊雅典的自由教育(liberaledcation)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滥觞。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摆脱外在技术、技能的功利与实用,陶冶人的情操与道德、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从当时雅典的教育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三艺”和“四艺”,所谓“三艺”是指文法、修辞学、辨证法,“四艺”是指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对人的心智、思维进行训练而不是为生存的技术之道作准备。13世纪以后,欧洲相继建立了中世纪大学,七艺(即三艺与四艺的合称)或三艺仍然是当时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5世纪末。从15世纪末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潮、宗教改革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影响下,以前大学中“七艺”的教学内容下移到中等教育阶段进行,高等教育机构则主要围绕学科或专业设立专门的院校。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教授帕卡德(A.S.Parkard)首先使用了通识教育一词。与专业、职业教育相对应,自此出现了近、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而此后美国有关通识教育的讨论和实践始终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型范本。1945年,在校长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的主持下,哈佛大学发表了著名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标准即是能有效地思考、清晰地交流、明确地判断和正确地辨别普遍性价值。20世纪50至70年代,哈佛大学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养的人。

以后,美国国内许多大学都相继创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共同目的是,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职业做准备,而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一个合格的.“人”与“公民”,即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首先应该在多元世界中具备广博的视野、丰富的学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具体实践上,美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课程类型:一是分布必修型(DistributedRequirements)。它要求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通常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分别修习相应的课程门数、获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以对各学科知识有广阔的了解。二是名著课程型(GreatBooksProgramCurriculum),也称“巨著课程型”。这一类型课程的代表是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推出的“名著教育计划”,赫钦斯坚信大学教学不应为市场所左右,而应以经典阅读的方式教给学生作为人的永恒价值,他为此整理列出了一系列的经典书目。三是核心课程型(CoreCurriculum)。它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量出现于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这一类型的课程主要是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综合性地向学生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四是自由选修型(FreeElectives)。这类课程设置主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自由选修课程,以发展学生以兴趣为中心的独特个性。

(二)思维训练是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在由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演变的发展过程中,人的思维与心智训练始终是其核心的教学目标。如早期古希腊“七艺”的教学内容就是自由教育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又如19世纪自由教育的倡导者纽曼(Newman)提出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自由教育和自由探索就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练活动。”[3]而90年代以后,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应贯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人们:(1)能够辨别事物变化的模式、并能运用这个模式回答或解决问题;(2)能够识别逻辑推理和思维过程上的错误;(3)能够识别、去除不相关的信息;(4)能够识别偏见、陈见和价值观对思维的影响;(5)认识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4]

我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方始引入通识教育的明确概念,与经过漫长发展与积淀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或者即使是与台湾、香港等地相比,我国大陆对通识教育内涵理念的认识以及现实中的实践探索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且就大陆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推行的情况来看,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十分明显,重视并对通识教育有深入探讨、系统实践的主要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精英大学,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并没有在普通本科院校广泛发展起来。不少高校都存在将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文化素质概念使用的情况,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学生要学一些思想品德、音乐、美术方面的知识,就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或者说就是要多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本来,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应予迫切解决的任务之一,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也是矫正唯专业为本、唯书本为纲的必要举措。但完全将通识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弱化了通识教育自身的理念特色,这就是通识教育强调对人心智的训练,并通过这种训练拓展人的视野、活跃人的思维,以使人们对丰富世界有多纬的理解,并最终能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社会与自然,从而成为一个健全、完整而非狭隘、片面的人。

同时,就通识教育的四种课程呈现方式而言,大陆最常见的是自由选修型课程,其次是核心课程型和分布课程型,还常常有将核心课程与分布课程结合起来,即将核心课程分布于不同领域板块、要求学生分别在不同领域板块选取规定的课程数,而名著课程型近几年也逐渐发展了起来。但就这四种课程而言,大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自由选修型课程,“因师设课”而非“因需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自由选修课完全成为杂乱无章的“杂烩”;同时,由于缺乏对教学目标的严谨设计,自由选修课也常常停留于“概论”、“欣赏”等浅层的教学内容上。而这样的自由选修课程是难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的,

“这种做法根本不是通识教育……它只不过表明大学缺乏高水准的通识教育,人们所作的完全是些无聊的蠢事,是一些已经丢弃了的童年时代的儿戏。”[5]即使在核心课程、分布课程与名著课程这几种类型中,人们虽然注意到了课程之间的逻辑组合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严谨性,但也依然存在问题,这就是对课程自身教学方法的忽略。从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来看,它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比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伦理辨析”类《上帝与道德》这门课就将其教学目标设定为“该门课程将考察上帝这个概念是怎样影响西方伦理观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则是引导学生在钻研《圣经》时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上帝所有行为都是允许的’而‘如果有上帝,人世间在伦理问题上就不可能有成就’?”但从我国大陆现行的通识教育实践来看,教师主要关注的仍是知识的灌输而非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真正的核心目标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在于对专业外知识的扩充。如果通识教育不能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学生即便能多储备一些知识、这些知识也无法积淀为一种持久的素质,无法让学生对丰富世界有足够的理解力、包容力,从而也就无从谈起让学生养成宽阔的视野、博雅的情怀,无从谈起让学生成为一个丰富的“全人”而非“单面人”。

参考文献:

[1][2]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7)

[3](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

[4]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5]艾伦·布鲁姆著.缪青,宋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65


高校通识教育法律电影课程教学体会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教育片《亲子共成长》观后感(共20篇)(亲子教育影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