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合集3篇)(根据已知

2025-11-07

篇1: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弄清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根据条件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问题.

难点:理解应用题的两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回答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用加、减法解答的应用题,谁能告诉大家一道最简单的应用题要具备几个已知条件和几个问题?(至少要具备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

板书: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

2.投影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口述算式和答题,教师在投影片上书写算式.

(1)绿化校园.二年级种10棵树,五年级种20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10+20=30(棵)

口答:一共种了30棵树.

(2)草地上原来有15只鹿,跑了6只,还剩几只?

15-6=9(只)

口答:还剩9只.

(二)学习新课

1.准备题.

(1)投影出示

师:这里有一条金鱼,请一位同学读出鱼身上写的文字.(有5条花金鱼,3条黑金鱼)

师:这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这道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

师:小金鱼应该有自己的尾巴,一道应用题应该有合适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给小金鱼找尾巴,也就是为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板书课题: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2)投影出示

师:想一想: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教师演示把鱼尾接在鱼身上,让学生看后回答.因为这是鲸鱼的尾巴,接在金鱼身上不合适,示意提出这个问题不合适)

(3)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同上)

(4)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为什么?(教师演示把金鱼尾巴接在鱼身上,全部吻合,示意这两个已知条件找到了合适的问题)

师:谁会解答这道题?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3=8(条)

答:一共有8条金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道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不能计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怎样才能为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2.教学例2.

出示例2:有50只??,12只

(1)指名读题.

(3)师问:这道题能做吗?为什么?(这道题只给了两个条件,没有给出问题,所以不能做)

(3)指名找条件.

(4)师:这道题给出两个条件,但是没有问题,我们必须先补上缺少的问题才能解答.想一想,这两个条件有什么关系?(打手势表示告诉了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

(5)出示3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选哪个问题合适?

①还剩多少只?

②有几只鸭?

③一共有多少只鸡?

(6)师:把你们选的问题读出来.(教师在③的下面画上线)

(7)指名把应用题完整地读一遍.

(8)解答:(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50+12=62(只)

答:一共有62只鸡.

(9)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改编例2.

出示改编题:有50只公鸡,卖了20只.

(1)指名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

(2)师:在下面3个问题中,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一共多少只?

②还剩多少只?

③有多少只鹅?

(3)指名完整读题并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0-20=30(只)

答:还剩30只.

(4)师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观察对比: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有关系.例2告诉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所以选“一共有多少只鸡?”而改编的题告诉我们公鸡的总只数,去掉卖了的部分,应该选“还剩下多少只?”)

(三)巩固反馈

1.让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解答“做一做”的题.

2.做练习十七第1题.

集体做第(1)小题.

(1)指名读左边方框中的条件和右边的2个问题.

(2)师问:选择右边哪一个问题合适?为什么?

(3)指导学生用线把所选问题与左边的条件连起来,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口答.

第(2),(3)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做完之后,集体订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条件提问题是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一步加减应用题的结构基础上,研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之后再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突出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学习新课的过程层次清楚,坡度平缓,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准备题的设计不但具体形象的说明应根据两个已知条件,选出合适的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认识,渗透应用题中问题受已知条件的制约,同时注意到相关知识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学习例2,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以例题的改编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突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篇2: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的教案设计

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帮助学生弄清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根据条件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问题.

难点:理解应用题的两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回答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用加、减法解答的应用题,谁能告诉大家一道最简单的应用题要具备几个已知条件和几个问题?(至少要具备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

板书: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

2.投影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口述算式和答题,教师在投影片上书写算式.

(1)绿化校园.二年级种10棵树,五年级种20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10+20=30(棵)

口答:一共种了30棵树.

(2)草地上原来有15只鹿,跑了6只,还剩几只?

15-6=9(只)

口答:还剩9只.

(二)学习新课

1.准备题.

(1)投影出示

师:这里有一条金鱼,请一位同学读出鱼身上写的文字.(有5条花金鱼,3条黑金鱼)

师:这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这道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

师:小金鱼应该有自己的尾巴,一道应用题应该有合适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给小金鱼找尾巴,也就是为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板书课题: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2)投影出示

师:想一想: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教师演示把鱼尾接在鱼身上,让学生看后回答.因为这是鲸鱼的尾巴,接在金鱼身上不合适,示意提出这个问题不合适)

(3)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同上)

(4)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为什么?(教师演示把金鱼尾巴接在鱼身上,全部吻合,示意这两个已知条件找到了合适的问题)

师:谁会解答这道题?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3=8(条)

答:一共有8条金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道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不能计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怎样才能为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2.教学例2.

出示例2:有50只,12只

(1)指名读题.

(3)师问:这道题能做吗?为什么?(这道题只给了两个条件,没有给出问题,所以不能做)

(3)指名找条件.

(4)师:这道题给出两个条件,但是没有问题,我们必须先补上缺少的问题才能解答.想一想,这两个条件有什么关系?(打手势表示告诉了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

(5)出示3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选哪个问题合适?

①还剩多少只?

②有几只鸭?

③一共有多少只鸡?

(6)师:把你们选的问题读出来.(教师在③的下面画上线)

(7)指名把应用题完整地读一遍.

(8)解答:(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50+12=62(只)

答:一共有62只鸡.

(9)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改编例2.

出示改编题:有50只公鸡,卖了20只.

(1)指名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

(2)师:在下面3个问题中,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一共多少只?

②还剩多少只?

③有多少只鹅?

(3)指名完整读题并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0-20=30(只)

答:还剩30只.

(4)师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观察对比: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有关系.例2告诉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所以选“一共有多少只鸡?”而改编的题告诉我们公鸡的总只数,去掉卖了的部分,应该选“还剩下多少只?”)

(三)巩固反馈

1.让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解答“做一做”的题.

2.做练习十七第1题.

集体做第(1)小题.

(1)指名读左边方框中的条件和右边的2个问题.

(2)师问:选择右边哪一个问题合适?为什么?

(3)指导学生用线把所选问题与左边的条件连起来,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口答.

第(2),(3)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做完之后,集体订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条件提问题是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一步加减应用题的结构基础上,研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之后再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突出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学习新课的过程层次清楚,坡度平缓,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准备题的设计不但具体形象的说明应根据两个已知条件,选出合适的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认识,渗透应用题中问题受已知条件的制约,同时注意到相关知识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学习例2,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以例题的改编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突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篇3:提问题,填条件(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能口头给应用题提问题,填条件,把应用题补充完整.

(二)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给乘法应用题正确地提出问题和补充条件.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卡片口算

1×3= ? 4×2=?2×5= ?3×3=

5×4= ?3×5=?2×4= ?4×3=

4×4= ?3×1=?5×2= ?5×5=

2.下面两道题由学生独立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果园里有4行苹果树,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每盒有5块糖,妈妈买了3盒,一共有多少块?

3.启发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

刚才我们做的应用题都是由几个条件和问题组成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如果应用题缺少问题或缺少一个条件,就不能解答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给应用题“提问题,填条件”再解答出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1

庆祝“十一”国庆节,有4个同学做花,每个同学做3朵.________?

这道题能解答吗?缺少了什么?(不能解答,因为缺少了一个问题)

咱们给它提一个问题,但是不能随意提.应该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提出一个合适的问题.

下面有三个问题供你选择,请你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计算.

(1)还剩多少朵花?

(2)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3)一共用了多少张纸?

相邻两个同学商量一下,选哪个条件合适?理由是什么?另外两个条件为什么不合适?在全班交流,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只能选第(2)个问题,“一共做了多少朵花?”全体学生在书上列出算式,并口答.

3×4=12(朵)

口答:一共做了12朵花.

尝试练习:

每件衣服用2米布,做了5件,________?(口头提出问题,再算出来)

由学生读题.这道题缺少什么?(缺少问题)这次它没给咱们几个问题让咱们选择,要求咱们自己提出一个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上面这道题根据什么来选择问题的?(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来选择问题的)

现在根据已知“每件衣服用2米布,做了5件”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两人互相商量一下,全班交流,统一认识后,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一共用了多少米布?”

学生在书上列式解答,并进行订正.

2×5=10(米)

口答:一共用了10米布.

2.出示例13

一班有6个小组,________.一班一共有多少人?(口头填上条件,再算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班情况,进行思考.已知咱们班有6个小组,能求出全班有多少人吗?还必须知道什么?

两人商量一下,学生结合实际很容易会想到还要知道每组几人,那么你打算补充一个什么条件呢?(每组5人,?6人均可)

由学生在书上列式解答.

尝试练习:

培红小学举行图画展览.________,每班出5张画.一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张画?先选一个合适的条件,画上线,再计算.

(1)全校有6个班,(2)一年级有36人,

(3)一年级有4个班,

两人商量一下,要求一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张画,已知每班出5张画,还需要知道哪个条件?

第(1)(2)个条件与问题没有关系,第(3)个条件,“一年级有4个班”又知每班出5张画,就可以求出一年级一共展出多少张画?

由学生在书上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1.提问题,填条件练习

(1)小明买了6张图画纸,每张4分钱.________?(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2)一班同学种了5行树,________,一班同学种了多少棵树?(?口头填一个条件,再解答)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反馈订正.

2.先连线,再写算式

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订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给应用题提问题,填条件是一种练习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但只要求口头提出条件和问题,不要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考试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仍应放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上.


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人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合集3篇)(根据已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托班助他人的快乐健康教案(精选14篇)(帮助别人很快乐小班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