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晚上的太阳课文课件
这是一篇根据动画片改写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会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手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爱迪生遇事善于动脑动手。
教学难点: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增加光亮的做法。
预习要求:
1、助拼音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了解爱迪生是用什么办法让医生顺利做完手术的。
2、查阅爱迪生的故事。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画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爱迪生呢?
2、简介爱迪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爱迪生的课文。
板书课题:晚上的“太阳”
4、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晚上有太阳吗?晚上的“太阳”指的`是什么呢?题目中的太阳为什么要加引号?)
5、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好好读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讨论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出示生字新词:
请来 医生 急性 阑尾炎 手术
无可奈何 一分一秒 挡手 简易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你认为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适时补充。
(4)反馈标自然段序号,开火车分段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好一些长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
2、让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反馈,师生评议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齐读生字:
请 医 急 性 炎
术 何 秒 挡 简
2、观察记忆字形。
3、老师范写并指导写法技巧。
4、学生自由描红临写。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学生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晚上的太阳是指“电灯”,是什么事让爱迪生萌生了发明电灯的想法,请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学生自读交流。
3、谁能介绍一下急型阑尾炎这种病情?师讲解“急性阑尾炎”的医学知识。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做手术会怎么样?
5、从哪些词语中情况十分危急?(突然、马上)
6、引动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病情的危急。
7、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教师引读,可是那时——,医生——。
2、医生“犹豫”了,什么是犹豫?他会想些什么?
3、是啊,医生犹豫了就意味着手术不能马上进行,爸爸和小爱迪生该多么着急啊,他们急成什么样?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第3、4句。请同学们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么样?
5、是啊,我们的心都好象被揪住了,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爱迪生的妈妈担忧,谁来读一读这揪心的场面。(指导读好3、4句)
6、突然,爱迪生的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7、全班交流。爱迪生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8、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怎样?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一片光明 顺利)
9、师生合作演示。
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爱迪生急中生智,想出了好办法,使医生顺利作完了手术,医生高兴地说:——(引读医生的话)
2、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
3、爱迪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妈妈为什么自豪?(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4、但是爱迪生并不满足,而是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读爱迪生的话)后来爱迪生真的——(引读)
5、(出示爱迪生的话)大家注意没有,爱迪生的话里有两个太阳,它们有什么不同,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6、“一本正经”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上你体会到什么?
7、爱迪生小小年纪就想发明晚上的太阳,他的志向是多么远大呀!练习朗读爱迪生的话。
8、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思考一下,爱迪生怎么会发明电灯的呢?(引导学生明白,爱迪生从小有坚定地信念、爱思考、勤实践)
三、练习讲故事
1、出示提纲,自由准备
2、同桌互讲,
3、指名讲。(师生评议)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篇2:晚上的太阳课件参考
晚上的太阳课件参考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教版第四册15课《晚上的太阳》,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文中的生字词。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的好办法。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文中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那些名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 出示课件),他是爱迪生 ,( 播放课件)电灯、电话等都是他发明的,他的一生与两千多项发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人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晚上为什么会有太阳?那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先听读课文,再自读课文,在这老师有两个要求(课件出示要求),指一名学生读要求。
2、听读课文。(播放课件)
3、自读课文。
4、检查生字词。(出示课件)
5、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
过渡:刚才同学们用简单的'话总结了故事的主要意思。
下面我们再走经这个故事,好好的读读故事,细细地品味一下。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理。
1、出示(课件)品读1:⑴指名读,(其余边听边想听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⑵评价⑶不马上动手术意味着什么?
过渡;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况
2、出示(课件)品读2:⑴认真读看看那些词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况
⑵谈爱迪生的心情怎样?他心里在想些什么?⑶你能把他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⑷试读。⑸指名读。⑹评价。
过渡;爱迪生在焦急的想啊想,他想出来了吗?
3、出示(课件)品读:爱迪生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⑴你就带着激动的心情去读,读出爱迪生的激动。⑵试读。⑶练读⑷医生摇摇头认为不行,爱迪生又想到了什么?
⑸手术可以进行了,高兴吗?⑹为什么爱迪生想出这个办法?⑺你想对他说什么?
⑻ 看书(医生怎样称赞爱迪生的?爱迪生跟妈妈说了些什么?)
4、合作讨论
5、课文学到这你们在想些什么?还想知道有关爱迪生的其他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6、再听听这个故事(播放动画)边听边看图画,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四)、拓展练习,发展能力。
想想你记住了什么?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篇3:晚上的太阳课件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根据动画改编的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动脑动手。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本文内容生动易懂,叙事层次清楚,有利于学生默读、复述故事。
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教学时可抓住文中的多处留白或想象或表演或补白,使学生联系生活的已知,进行充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体验更深刻。
本文还涉及到一些浅显的物理知识,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来突破这一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究、发现,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综观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属于“学习篇”,教育学生学习文中人物蕴含的良好品格和可贵精神。《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都是说的刻苦学习的故事,《闪光的金子》讲述的是一个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课文所展示的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教学时可抓住文中的多处留白或想象或表演或补白,使学生联系生活的已知,进行充分的想象和个性的表达,激发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理解爱迪生用镜面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10个生字,重点读准“请、性”这几个后鼻音,认识新偏旁“区字框”,能够观察各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把字写端正。
2、联系语境和学生的已知经验,理解“犹豫、呻吟、无可奈何、焦急、一本正经”等词语。
3、学习默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4、通过对文本的品读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学习爱迪生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急、炎、简”三个生字。
3、能用较通顺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题布疑,导入新课。
1.(板书:晚上的“太阳”。)读题,学生提问:读了课题后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小问号?
咦,晚上怎么还会有太阳?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晚上的“太阳”其实是指电灯,因为它和白天的太阳一样给我们带来光明……)
2。原来如此,怪不得,“太阳”上面还要加个引号,想引起小朋友们对它的注意呢!关于晚上的“太阳”——电灯,你还知道些什么? (简介爱迪生)
(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带来开放的思维,不要小瞧你的学生,有时候他们可能比你知道的'更多。)
3.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爱迪生为什么想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生读题。)
4.让我们把书打开,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开篇须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二、初读课文,走近文本。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标明自然段号。)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①请来 医生 急性阑尾炎 手术 无可奈何 一分一秒 挡手 简易
②犹豫 痛苦 发明 焦急 呻吟 自豪 智慧 一本正经
2、指名读生字词,相机正音。(注意:“请、性”是后鼻音,“术”是翘舌音。)
3、去拼音读词。
4、开火车读词。
5、齐读生字词。
二读课文,读通句子
1、出示较难读的长句子
①妈妈,要是晚上也有太阳/该多好哇,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②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哇!(此处断句不准确会造成歧义)
2、指名读。
3、师纠正指导,师范读。
4、指名读,齐读。
5、指名分自然段读,进一步指导。
三读课文,了解内容
1、回扣开头提问:读了课文,小朋友一定对课文有了了解,那刚才提的问题哪些已经能解决了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2、生生交流。
3、弄不明白的不要紧,我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一定能弄明白。
(设计意图:回应开头,及时解决开头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引读: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爸爸请来的医生说——,需要——。
2、大雪天的晚上妈妈生病了。生的什么病?(板书:妈妈生病)
你听说过阑尾炎这种病吗?请你说说得了急性阑尾炎会怎么样?
师简介“急性阑尾炎”。
(设计意图:大语文教学观要求教师立足于课内阅读教学,延伸于课外和校外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妥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并多角度接触纸本书、电子书、无字书(大自然),从而养成多方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如果生病的是你的妈妈,你会怎么样?
4、是啊,急性阑尾炎急需马上做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板书:十万火急)那就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在场的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后了解到的有关阑尾炎的病况知识,远比老师给予的单项信息来得更多更广,学生在多向互动交流中了解动手术的必要性,从而与下文没有手术必需的照明条件形成矛盾,感受到紧张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急、炎、简”,指名读,齐读。
2、你有什么发现?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学生完成《习字册》,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一要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二要加强指导、循序渐进、扎实训练,使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篇4:课文原文《晚上的太阳》
课文原文《晚上的太阳》
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爸爸请来的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那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哇!”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面。顿时,简易的“手术台”前一片光明。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要是晚上也有太阳该多好哇,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
篇5:晚上的太阳课文原文
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爸爸请来的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那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突然,他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说完,爱迪生把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这些灯围一圈挡手哇!谁知,爱迪生又搬来一面大镜子,把油灯放在箱子上,镜子放在油灯后面。顿时,简易的手术台前一片光明。
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他高兴地说: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妈妈醒来了,苍白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一本正经地说:妈妈,要是晚上也有太阳该多好哇,我要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
篇6:课文《晚上的太阳》教案设计
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晚上的“太阳”》。(学生读题。)
2.引说课文第一自然段:一个大雪天的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病了。爸爸请来的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
3.根据你课后了解的情况,谁来说说有关急性阑尾炎的病况知识?
4.是啊,急性阑尾炎急需马上做手术,否则就有生命危险,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在场的人又是怎样的表现?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以下板块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教学。)
板块一:医生犹豫了。
(1)医生为什么犹豫了?能读读课文,找出原因,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因为当时是晚上,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又很暗,在光线这样昏暗的环境下动手术,医生没有把握,因此他犹豫了。)
(2)你能读出医生对手术没有把握,犹豫不决的心情吗?(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前两句。)
板块二: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1)你能表演出爸爸这种着急的样子吗?
(2)评价表演。(爸爸听看妈妈的呻吟声,还可能会着急得来回路步,坐立不安,皱着眉,搓着手,喻巴里直嚷嚷:“糟了,糟了,怎么办呢?”还可能会着急得……)
(3)指导朗读爸爸的表现的句子
板块三:爱迪生焦急中想出了办法。
(1)听着妈妈的呻吟声,爱迪生的手心为什么攥出了汗水?(他担心妈妈会死。他想:妈妈,你一定不会有事的,要坚持住。他还想:我得赶紧想办法,否则妈妈真的性命不保了。)指导阅读描写爱迪生焦急的句子。
(2)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小组合作学习:①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②以小组为单位,做与课文内客相关的实验。⑦仔细观察所做的实验,想想爱迪生想出的这个办法好不好?)
(3)小组上台讲述实验经过。
(4)各小组汇报实验发现。(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先不用镜子,在蜡烛前用黑色纸到光,再放上镜子作比较,我们小组发现用镜子照看灯,光线比原来亮了许多;我们小组观察到原来只有四支蜡烛,被镜子一照,镜子里也有了四支,蜡烛比原来多了一倍,亮度肯定也能增加一倍;我们小组还发现用镜子反射,除了可以增加亮度以外还可以自动调节角度,瞧,只要将镜子……)
(4)是啊,爱迪生就是这样做才使手术台前一片光明的,当爱迪生想出这个办法时该多开心呀!你会读出这种心情吗?(指导读句:医生,我有办法了!)
5.引说:医生在这样明亮的手术台前顺利完成了手术。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下紧张的气氛和爱迪生的机智!(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6.医生做完手术后,病床前又是怎样欢乐的场景?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愿意了解爱迪生的小朋友可以去搜集相关的故事,把名称写在“学习园地”里!
学生在课后了解刮的有关阑尾炎的病况知识,远比老师给予的单项信息来得更广,学生在多向互动交流中了解动手术的必要性,从而与下文没有手术必需的照明条件形成矛盾,感受到紧张的氛围。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通过评价表演,促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和所闻,丰富表演内涵,进行语言实践,烘托紧张气氛,更深入地感受到文本紧张的气氛。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补白当时人物的心情,感同身受其心情,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浸其中去解读、感悟文本,体味出爱迪生在这样紧急的关头仍不慌乱,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积极态度。
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必须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体验、感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再进行,这样的读才有凭借,才能读得出彩。
这一大环节主要采用了读悟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文以后或补白或想象或表演,因此进入角色,体悟人物当时的心情、表情、动作及神态,使每个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文本情境,获得自己的感受。
这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看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同时,搜集故事材料在学生主动、愿意的基础上进行,不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为了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搜集,采用了恰当的奖励手段,如把搜集到的故事名称写在“学习园地”里,从而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热情。
篇7:太阳路课文的课件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的是小朋友寻找到去太阳的路,说明了要不畏艰险,尽毕生的努力向光明攀登的道理。课文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按事情的发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小时候”到“什么都知道了”)讲小朋友提出了寻找太阳路的问题,奶奶让孩子们种园子。第二部分(从“奶奶的话”到“苗儿都长得老高了”)小朋友为了找太阳路而种园子。“第三部分(从“可是”到“越来松接近光明”)讲奶奶的回答为小朋友指出了一条通向太阳的路。这篇课文语句浅显,人物对话较多,孩子的话充满童趣,奶奶的话蕴含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后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树立百折不挠地向光明攀登的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小朋友提出了寻找太阳路的问题,奶奶让孩子们种园子。奶奶的回答为小朋友指出了一条通向太阳的路。这群孩子里就有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2.“太阳路”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第一段:说说作者小时候的疑问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识记、书写。
2.教师检查批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缠着施肥葵花猜不透桃核篱笆结籽一辈子悬在空中莫名其妙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了奶奶的话我们怎样去找太阳路呢?引读相关的自然段。
2.“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
3.(出示抽拉投影片,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们看,种子发芽了,先是一个嫩尖,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像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4.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心里当然很高兴,奶奶又让我们怎样做的?读11、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苗儿与太阳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又去问奶奶。她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更莫名其妙了。理解“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
2.小苗儿与太阳路的关系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奶奶是怎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请大家轻声读15-24自然段,相互讨论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3.(全班讨论)奶奶说的话,我们听懂了吗7(板书:听)(出示)(1)苗儿五天长高了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的“走”是什么怎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示)(2)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支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去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去太阳的路”指植物向上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去太阳的路”指的是通向进步、通向光明的路。)(3)为什么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呢?(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4)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为什么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4.我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出示奶奶说的最后一段话)。a.奶奶说了几句括?每句话是什么意思?b.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生的路又陡又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攀登,这样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c.练习朗读奶奶说的这段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奶奶说的太阳路是真的通向太阳的路吗?(板书:明)
7.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落实训练重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2.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写了“我们向奶奶打听去太阳的路”,奶奶让我们种园子,奶奶告诉我们苗儿和太阳路的关系。你们觉得哪一个内容作者是具体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深刻领会中心。
篇8:课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爱迪生的妈妈突发阑尾炎,爱迪生想方设法利用镜面反射油灯灯光,使医生顺利做完手术,进而使爱迪生萌发了造一个晚上的“太阳”的愿望,并且后来他真的发明了电灯的故事。
我想,课文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应是爱迪生想出办法那段文字了,在教学第一课时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照着做一个小实验。大多数孩子亲自去做了这个实验。第二天课堂上,让学生说说爱迪生的办法是怎样的?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实验来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中,把自己想像成那个勤于动脑动手的小爱迪生。
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对人物神情的描写也非常精彩。当全家听医生说“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而用油灯照明做手术很危险时,在场的每个人都显示出不同的神情:“医生犹豫了”、“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爱迪生站在一旁焦急地看着妈妈”、“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针对这些人物的不同神情,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医生犹豫什么?妈妈会怎样痛苦地呻吟?你能表演出爸爸的`神情吗?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怎样?抓住这些神态描写的词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篇9:课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课文《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第15课《晚上的“太阳”》。文中有不少新词,比如:急性阑尾炎、犹豫、呻吟、一本正经等。在领读课文以后,我让多名学生读,他们一直读不顺。杨冠华还问我:“老师,急性阑尾炎是什么病?”我告诉他:“下一节课会专门讲,你要注意听。”“嗯?唉——”好多学生叹息。
在第二节的'讲读课上,学第一自然段,学生又读到“急性阑尾炎”时,我出示了幻灯片:一位“医生”正在介绍这种病。当学生自己读到得这种病的人会很痛,如果不能及时医治甚至会有死亡危险时,十分震惊。好,认识到这种疾病的凶险,便为下面学习“犹豫”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学习第二段。我出示了文字“那时还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用它照明做手术很危险。医生犹豫了。”我问:“‘犹豫’”是什么意思?云开说:“停住了。”他有感觉,但是没说到点上。于是我出示了心理活动描写练习:医生想,不做手术吧,;做手术吧,。好几个学生发言。大体意思是:不做手术吧,病人可能会死;做手术吧,油灯的光线这么暗,这要是把哪割坏了,出了危险,那可怎么办?这时,我说:“心里这样想想,那样想想,不能打定主意,就叫‘犹豫’,所以,医生会停下来。”然后,出示“犹豫”的意思:拿不定主意,让学生连读三遍,我想他们一定能理解。
接下来学习“妈妈痛苦地呻吟着。”我问:“呻吟是什么意思?”学生都不说话了。我提示:“你们疼痛过吗?痛了会怎么样?看这两个字的偏旁。”有的说:“会大叫。”我顿时无语了。只好使出绝招:“拿出字典,查一查。”学生纷纷掏出字典,查到的同学磕磕绊绊地读着:“哼哼,病痛时发出声音:无病呻吟。”我专门给学生读了一遍,问:“病人被疼痛折磨得没有力气了,还能大叫?只能哼哼。”然后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下(我自己学得还是比较像的)。然后让学生也来表演一下“呻吟”。有的学生嬉皮笑脸地哼着。我说:“你们没病,哼得也不像,好像在装病,这就是无病呻吟。”
以上三个词语的教学,分别采用了三种方法,有对专业词语的直接介绍,有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也有查字典。每一种方法用得都很恰当,教学效果让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