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九年级鲁教版《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合集3篇)(初中化

2025-07-20

篇1: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 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 -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 -2 -3

(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 H2O,Na+,Cl- H2O,H+,SO42- Na+,Cl- ?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答:增强水的导电性

篇2: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二)

查看完整教案请打开后面的链接--->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1、? 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2、?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与讨论,发展同学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习重点:a)???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b)?? 建立溶解性、饱和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c)??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 i.??? 究实验1: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 设置问题:物质的`溶解性与哪能些因素有关?2、? 提出探究任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通过实验讨论解决问题)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4、? 归纳总结:(1)?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2)?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3)? 同一种物质央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5、引导应用:毛料衣服干洗原理等。????????? ii.??? 探究实验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确立及相互转化1、? 设置问题:(1)?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是否能无限制溶解物质?(2)? 怎么样可以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2、? 提出探究任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温度及其溶剂量有关。3、? 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分组实验

篇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二、任务分析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2、教学重点: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3、教学难点: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5、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阅读】课本166页联想与启示【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讨论】可以加水【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172页1、2、3【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1]?[2]?[3]?下一页


初中化学九年级鲁教版《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合集3篇)(初中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3年级放风筝作文(精选22篇)(3年级放风筝作文200字)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