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作面概况
第一节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
工作面位置及井上下关系(见下表):
水平 煤层名称 上5#煤 名称 5-107回工作面名称 采工作面 走向长 991 (m) (m) 地面 标高 (m) 倾斜长180 (㎡) 1338水平 名称 工作面1445-1530 标高(m) 面积178380 1329-1375 采区 一采区 地面位于南窑村西北方向,5—107回采工作面地表为黄土梁垣地貌无建筑物及生产设施,盖山厚度为地面位置 115m—155m,坐标范围:X:4241700—4242600 Y:19589500-19590400。 井下位于一采区轨道巷右翼,该工作面西南与一采区皮带巷、一采区轨道巷相接,东南与5-105工作井下位置及四 面相邻,西北与5-201设计工作面相邻,东北以邻采掘情况 8.567km2井田边界为界,在工作面范围内无小煤窑影响。 回采对地表破坏较大,预计地表塌陷高度在回采后对地面 0.3-1m之间,裂缝平均宽度为0.3m-0.5m,回采后需的影响 对地表进行治理。
1
附图1:工作面巷道布置平面示意图
第二节 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赋存特征(见下表):
煤 层2.92-6.05 总 厚 4.62 (m) 煤 层 Qgr%赋 Mad (%) 存 情 煤质 况 情况 1.50 20.97 27.63 2.92 26.70 型煤 (%) (%) (%) Jg) 型 半亮1/3焦煤 Ad Vdaf St,d(KJ/类牌号 岩工业 煤矸 局部煤层含1-3层夹(度) 8 煤层倾角 3-11 煤层结构(m) 第三节 煤层顶底板情况
煤层顶底板情况(见下表): 顶底板名称 老顶 直接顶 直接底
岩石名称 厚度(m) 岩性特征 灰岩 0.66-4.10 深灰、黑灰色生物碎硝,泥灰岩构造 深灰色,质软,中部局部夹有薄层细砂泥岩 0.72-17.32 岩或灰黄色泥岩。 泥岩 1.15-4.60 灰白色、致密、平坦状断口 2
附图2:煤层综合柱状图
第四节 地质构造
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见下表): 地质 构造 情况 根据巷道掘进期间揭露的地质资料并结合物探及钻探资料分析,工作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回采期间主要受风氧化带及断层影响。工作面断层断距为1m—4.5m,将给工作面回采带来一定难度。 第五节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情况(见下表):
根据该工作面在掘进期间揭露的水文地质资料,并结合物探、钻探分析,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简单,主要水源为上5#煤顶板灰岩裂水文隙水。掘进期间正常涌水量为10m3/h,预计回采期间,正常涌水量为3地质 15m/h,工作面回采前队组应及时完善排水系统,加强对顶板监督管理。 最大涌水量 25m3/h 正常涌水量 15m3/h 第六节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
影响回采的其它因素(见下表):
瓦斯 煤尘 自 燃 地温地压 煤层 普氏硬度 1 3
绝对瓦斯涌出量1.73 m3/min 有爆炸性 Ⅱ类自燃煤层 属地温地压正常区 夹矸 2 直接顶 2 直接底 2
第七节 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方式:工作面正、副巷均沿煤层顶板布置,切割巷沿煤层倾向布置。
二、巷道特征(见下表): 巷道名称 5-1071(正)巷 5-1072(副)巷 U形棚 5-107切巷 矩形 架棚 锚网梁、锚索 断面形状 支护形式 梯形 梯形 架棚 架棚 断面尺寸(㎡) 13.96 13.96 长度(m) 991 991 13.02 28 180 附图3:正、副巷断面图
三、工作面储量及服务年限(见下表):
回可采序走 向 倾向面 积煤厚 容重 工业储量(T) 采可采储期 率量(T) (月) (%) 3(T/m) 号 长(m) 长(m) (㎡) (m) 991 180 178380 4.8 1.35 1155902.4 95 572380 2.92 4
第二章 采 煤 方 法
第一节 采煤方法
一、工作面采煤方法:
5-107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4.8米,倾角3o-11o,工作面沿煤层走向布置,属于倾斜长壁工作面。工作面沿顶底板推进,采用倾斜长壁全部垮落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 采空区处理方式:采用顶板自然垮落式。 二、采高的确定:
根据煤层厚度、采煤机、支架的参数,5-107工作面采高确定为4.8米。工作面遇特殊情况如:初采初放、过断层等地质构造时,工作面采高范围为3m-4.8m。
第二节 回采工艺
一、回采工艺流程:
5-107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架支护,双滚筒采煤机割煤、装煤。由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皮带输送机运煤作为运输系统。其简化流程为:端头斜切进刀→割煤、装煤→运煤→移架(端头维护)→推移刮板输送机→清煤→推移转载机; 二、采煤工艺说明及要求:
1、割煤、装煤:
采用MG500/1140-GWD型电牵引采煤机割煤并装煤,采煤机在距机头(机尾)25m范围内采用端头斜切进刀,双向割煤,返刀距离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