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 - 自控实验报告 - 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2)

2025-09-24

Figure 5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实测:S1、S2=-10;Z1、Z2=0.67

5.

Figure 6

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仿真:S1、S2=-10+/-j10;Z1、Z2=0.617+/-j*0.261

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仿真:S1、S2=-10+/-j10;Z1、Z2=0.617+/-j*0.261

6.

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实测:S1、S2=-10+/-j10;Z1、Z2=0.617+/-j*0.261

5

Figure 7

任意配置观测器极点实测:S1、S2=-10+/-j10;Z1、Z2=0.617+/-j*0.261

7.

Figure 8

利用设计的控制反馈满足性能指标实测

利用设计的控制反馈满足性能指标实测

*实测曲线中出现的毛刺主要由于导线间的接触和连接不良造成,但并未影响最终测试结果

6

*对系统存在一定静差(最终稳定值与实测值间差值),可以通过在输出端(反馈回路之外),串联一个放大器提供一定增益补偿,进而满足0差要求,上述实验图中,只观察观测器配置情况的影响,未对静差进行准确补偿。

五、 数据分析和总结:

(一)

设计状态反馈矩阵:

1. 系统模拟运算电路图:

Figure 9系统模拟运算电路图及参数

2. 通过反馈控制满足系统要求的理论计算:

由图可得系统传递函数关系为:

X2(s)0.05s?1s?X1(s) (1) ?X2(s) (2)

U(s)?X1(s)X1(s)?Y(s) (3)

对上(1),(2),(3)化简并反变换:

?1(t)?x1(t)?x2(t) (4) 0.05x?2(t)?x1(t)?u(t) (5) xx1(t)?y(t) (6)

对上(4),(5),(6)列写状态方程形式(状态空间表达式):

?1???20?x?????2???1?x20??x1?????0??x2??0???u (7) ?1?y??1?x1?0??? (8) ?x2?检验系统可控性:

S?[b?0Ab]???120???0, rankS?2 0?7

系统可控 设计反馈阵k??k1k2?,计算系统传递函数:

?1c[sI?(A?bk)]b?20s?(k2?20)s?(20k2?20k1?20)2

设计状态反馈u?v?kx,考虑到欠阻尼二阶系统参数要求:

tp?0.5s

?%?5%

wd?wn1??2 ?%?e???1??2?100%

并考虑一定余量,可以得到系统参数:

k增益=wn220=11.67?11.6720=6.81

wd?7,wn?11.67,k1?7.14,k2??1.328

3. 利用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

系统结构图:

Figure 10系统结构图

其中Gain=-7.14,Gain1=-1.328,Gain2=6.81

4. 仿真波形图:

8

Figure 11 仿真波形图

根据仿真数据可得:?%?1.5%,tp?0.44s,满足设计要求

(二) 状态观测器配置:

1. 采样时间计算:

由关系z?eTs,已知s??7.35?j7.5,z?0.712?j0.22,可以求得:

z?e(?7.35?j7.5)T?e?7.35T(cos7.5T?jsin7.5T)

即采样时间T?0.04s;

2. 反馈增益K计算:

利用可控标准型:

0?A????103.57??0?b?,???,c?[100?3.945??1?10];

设:反馈矩阵K?[k1特征式:

?h1?k2],观测器H???

?h2?s?sI?(A?bK)???k1?103.572?2?s?(3.945?k2)s?(103.57?k1) ?s?3.945?k2??1由目标极点可得:f(s)?s?14.7s?110.2725 反馈:k1?10.755,k2?6.7025

9

3. 可控矩阵H计算:

观测器特征式:

s?100h1?sI?(A?Hc)???100h2?103.57?2 ??s?(3.945?100h1)s?(103.57?100h2?394.5h1)s?3.945??1利用采样时间可得观测器对应目标特征式:f(s)?s2?115.13s?3313.69 对应方程求解:h1?1.11185,h2?27.715;

(三)任意配置两组观测器极点:

设计:

A:第一组:目标极点s1,2??10,对于z1,2?0.67;得到观测器:h1?0.1606,h2??0.669 B:第二组:目标极点s1,2??10?j10,对于z1,2?0.617?j0.261;得到观测器:h1?0.1606,

h2?0.331

对比:

1.

对实验中提供的设计要求Z1、Z2=0.1,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系统应当呈现单调

收敛,即阶跃响应以单调收敛方式趋于稳定终值,由实测曲线可以看出,单调收敛,符合理论分析结果。

对于自由配置的两组观测器极点,极点都位于Z平面中的第一象限,故系统同样呈现单调收敛于终值的趋势,且仔细对比可以看到,随着Z模值的增大,系统趋于稳定的速度也就越快,此结论同样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同。

2.

10


北航 - 自控实验报告 - 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2025年中国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