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四

2025-08-02

第四讲

一、概念解释

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

2、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3、去自我中心: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 4、假想观众: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毫无意识的眼神,到她们那里,都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紧张和不安,甚至爆发冲突。这种过分关注自我的现象就是“假想的观众”。

5、个人神话:青少你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青少年这样的心理特点成为“个人神话”。

6、观点采择:为个体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7、社会观点采择:社会观点采择是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视角),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信息对他人的观点(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8、心理理论:所谓心理理论,乃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9、内隐人格理论:内隐人格理论是个体对人的基本特性(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即每一个普通人对人都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理解,都认为人们的个性品质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

10、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

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一般行为规范。 二、单项选择题

1.自我中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思维缺乏(D)。 A.抽象性 B.具体性 C.推理性 D.可逆性

2.从出生到青少年,儿童要经历(D)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A. 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3.青少年经常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反映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A )特点。

A.个人神话 B.假想观众 C.去自我中心 D.心理理论 4.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 C)阶段。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青少年的心理理论发展主要体现是(D )的发展。

A.人格理论 B.内隐人格理论 C.内隐人格 D.社会观点采择 三、填空题

1.青春期青少年自我中心倾向主要表现有: __假想观众___和__个人神话_____。 2.观点采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知觉、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_____相互的观点采择____和__社会与习俗系统观点采择。 3.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基本趋势是从__愿望心理理论_____,发展到愿望-信念心理理论,再发展到信念-愿望心理理论,最后到_主动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4.社会规范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_道德规范_______和_一般行为规范_____。 5.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_____和____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__。

6.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社会观点采择、__心理理论______和______道德等社会规范等的认知的改变方面___等方面。

四、判断正误

1.自我中心是一种自私的表现。(错)

2.社会观点采择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错) 3.心理理论是指心理学理论。(错) 4.内隐人格是心理理论的一个方面。(对)

5.遵从权威是青少年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错)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社会认知,顾名思义就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的思考,它涉及的是像思考个人问题、思考社会关系以及思考社会体制这样的认知活动。它包括:(1)关于个体

的行为、心理特征及原因的认知;(2)关于诸如感知、愿望、意图、信念、思维及知识等心理状态的认知;(3)关于个体间关系,包括权威、友谊、冲突关系等的认知;(4)关于群体内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知。 2、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例如,当一个女青少年走进教室的时候,她会想所有的人都在注意她的表情和打扮。又如一个男孩在卧室里像摇滚歌星那样跳舞,想象周围坐满了崇拜他的歌迷,等等。这种过分夸大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3、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青春期的个体试图将别人的观点置于自己建构的社会系统中加以比较。就是说,青少年相信处于相同社会团体的个体会有相似的观点。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沿着一系列的阶段进行的。在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前青春期阶段,年轻人可以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但仍不明白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是如何与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想法产生联系的。在青春期早期阶段,个体进入了相互的观点采择阶段,他们能够以第三方身份看待问题,同时能够明白一个人的观点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另一个人的,即能看到人际间的互动以及互动对彼此的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达到这一水平,其人际关系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于过去。在青春期晚期,观点采择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及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阶段。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理解人们对彼此的看法是复杂的,经常是无意识的,而且会受到个人所无力控制的更强的外力的影响,这些外力中包括个人在社会或者社会体制中的地位。 4、青少年的内隐人格理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到了青少年阶段,个体能够将特性看做是某种关于他人的有组织的综合写照。具体差别表现为三点:(1)如果给予有关他人的信息,青少年更倾向于把当前信息和以前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而儿童仅仅会凭借现有资料做出判断;(2)青少年更容易看到个性的情境性和可变性,而儿童通常把个性看做是一成不变的;(3)在描绘他人的个性时,青少年不像儿童那样仅仅注意个体的表面特征,相反他们更有可能探索个体个性更深一层的、复杂的、甚至隐蔽的原因。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如何促进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答:(1)借助社会互动的力量,帮助青少年减少自我中心主义,增强观点采择能力或人际理解能力。帮助青少年意识到自我是主体,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使得青少年在指导下不沉湎于无休止的脱离现实的“改造社会”的议论中,将自己主观的理念世界和客观世界区分并协调起来。(2)发展心理理论。帮助青少年倾向于把当前信息和以前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看到个性的情境性和可变性,在描绘他人的个性时,帮助他们探索个体个性更深一层的、复杂的、甚至隐蔽的原因。(3)改变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知。伴随着青春期的反叛心理,青少年往往对社会问题不满意,他们想象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青少年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带有具体性,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全面,往往使得青少年追求自我独立与社会协调产生冲突。因此我们要帮助青少年认识问题要全面,尽量避免冲突。 2、设计一个改变青少年假想观众倾向的教育活动。

答:活动前准备: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自己私下做一点改变,但是不要告诉其他人是什么。

活动:请大家说出每一位同学的变化,以及他这么做的想法。大家在说的时候,自己思考别人想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不一样。用事实来向大家证明,自己并不是所有人讨论中心和焦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自测练习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