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来源 远古时代,母系氏族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况,但并不能完全成为生活的主要支柱,古老的采集和狩猎方式仍然保存和继续。于是,在
河南罗山县的罗山(包括湖北罗田县)一带,活动着一支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便是罗姓最初先民。
罗氏先民起源于伏羲时代,至今有五千多年历史,依源流世次可追朔到“三皇”、“五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乾荒、乾荒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祝融。祝融者原名吴回,为火正之官,后世称“火神”。以居列五祀,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今河南省新郑县祝融墟。祝融为我罗部落集团首领时,纳入黄帝氏族大部落集团,因之尊祝融为罗氏开宗始祖,称祝融一世。 二、迁徙史略
商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伐属以夏朝的“荆楚战役”中,罗部落是荆楚的分支,自然难逃厄运,在五十七世祖奎公率领下,随荆楚部族,从新郑避而西迁,择陕西巩昌府陇西县定居。
公元前1010年,先祖匡正公奉命参加周武王伐纣灭商的“牧野战役”中有功,周武王立周王朝后特封匡正公为安南罗国公,封地今湖北宜城,称罗子国,子孙以为氏。罗国为当时周初所封七十二国之一,罗国创建人匡正公被称为罗姓开国始祖。 周宣王11年(公元前817年),传至十五世彦一公前,罗氏世代袭祖爵,后楚人与罗人遭周王朝威胁,只好从陇西与楚一起南迁到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
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称霸时期,又遭受楚国侵凌,罗国先民向东走出山林,迁到汉水之滨的宜城县。子孙颠沛流离,有的留居宜城,有的逃离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691年)罗子国被楚国所并,直至祝融92世凌甫公助秦复国,遂将都城迁至湖北枝江。
公元前320年,守陇公率领家属二十八人由枝江迁岳州府(今长沙)平江县,至今其屋额曰:“望出长沙”。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珠公助刘邦败楚项羽得天下建立汉室后,封治粟大史,后改称大农令,汉惠帝三年,珠公奉命出守江西九江太守,今南昌东南修筑一座城池,周长十里,城门6座,建城后,珠公亲手于城墙周围种植豫章树,并在此定居,称罗珠为豫章罗氏鼻祖,称珠系一世。裔孙称豫章为罗氏堂号。
公元607年,珠系二十三世祖元郎公(原名罗艺)随末国亡避难,由豫章迁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落居,曾为随朝燕山王。听调不听宣,镇守幽燕九郡,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唐王李渊起兵直捣随都,公知真主将至。佐唐反随,败窦建德,惊走刘黑阀,唐王封为大将军,称燕郡王。罗艺之子仕信公,随父学得一身罗家回马枪和秦家杀手锏,结交天下英雄。与瓦岗寨英群秦琼、魏征、徐茂功、程咬金等结为好友。后随唐王李世民攻打刘黑阀,为国壮烈捐躯,唐王敕封护国公。在“随唐演义”小说中少年英雄罗成即士信公。其子志为公(原名罗通),受封二路扫北元帅,后又征西任先锋有功,唐大宗敕封越国公。
公元685年,唐朝罗成之孙尹宁公,不满武则天称帝,由山东历城迁回祖籍豫章西山。 公元878年,珠系三十二世祖,仪真公避黄巢乱,携子景新公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落居。 公元1262年,珠系46世洪德公为南宋景定壬戌科进士,擢抚州大守,配九妻生十八子。孙支繁衍,散居各省市。有由宁化石壁徙居入粤者,分布于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花县、永安(紫金)等地和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古往今来,罗氏都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近年按照全国姓氏排列,为二十个大姓之列。 三、源流世次
第一节 远祖黄帝源流世次
第一世
黄帝 姓公孙,号有熊氏,少典之子。母符宝氏於祁野感电光绕斗,怀孕二十四月,生帝於轩辕之寿坵,因名轩辕。即今河南新郑县。生出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长居姬水,改姓姬。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以土德王,即神农之位而有天下,土色黄,故曰黄帝。初都有熊国,因号有熊氏。迁都涿鹿,即彭城是也。在位百年,寿一百一十七岁。崩荆山之阳,葬於桥山。 元妃西陵氏女,名嫘祖,生三子:玄嚣、昌意、龙苗;
次妃方累氏女,生子四:青阳、节、休、清;三妃彤渔氏女,生子三:挥、夷鼓、彭;四妃嫫母氏女,生子二:苍林、禺阳;
众妾共生十四子:祁、己、滕、箴、任、荀、嬉、佶、儇、依、夷、姬、大酉、细酉。 第二世
昌意 黄帝次子。降居若水为诸侯。若水即江水,古之江国也,皆在四川之蜀地。娶蜀山氏之女 ,名昌樸,又曰女枢,生子一: 乾荒。 第三世
乾荒 昌意之子。娶河女淖子,又名女枢,于蜀四川之若水,感瑶光如霓贯月正白之祥,在幽房之宫 ,生子一: 颛顼。 第四世
颛顼 高阳氏,乾荒之子。姓姬,生有聖德,首戴干戈,能专正天人之道,故号颛顼。山东濮洲旧有陵碑尚存,言颛顼十五岁佐少昊为政,二十岁师事绿图,少昊氏崩,遂即位。自穷桑迁都于帝坵,即河南大明府清县东北七十里。以水德王,而有天下。復国都高阳,称高阳氏,即开封府杞县。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崩。葬东郡濮阳顿坵,即今东昌府城门外广阳里中。娶邹屠氏,生子:骆明、苍舒、聩鼓、梼寅戈、大临、庞降、庭坚、仲容、叔达;又配滕隍氏,生子称、孺帝;庶子二:穷蝉、梼杌。 第五世
称 公 亦作伯称,颛顼之子,生子一 卷章 第六世
卷章 字老童,称公之子。娶根水氏女,谓之骄福,生之子二 重黎(祝融) 吴回(祝融)
第二节 开宗始祖祝融源流世次 第一世
祝融 讳吴回,卷章次子。姬姓,系沃土荆源人。为帝喾高辛氏之士,以功列五祀,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今河南郑州府新郑县祝融墟,即郐都也。在位百年,天下治平,万物咸宜。听龠州之鸣,鸟谐神明,而和人声,是以耳目聪明,血气和平,寿命长百岁,而移风易俗。则乐歌为之节文也。寿终,葬于新郑。娶鬼方国筑氏女,生子:陆终。 第二世
陆终 讳震,祝融之次子,姬姓。娶鬼方氏之妹,生六子:长子昆吾,名樊,己姓,封于昆吾。次子彭祖,名笺,彭姓,封于大彭。三子参胡,董姓。四子求言妘姓,封于郐,今新郑也。五子晏安,曹姓,居河南灵宝县。六子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第三世
求言 讳辰,又会人,陆终四子,封于郐 ,亦称郐人,妘姓,其属地在河南密县、新郑、郑州。崩,葬永平府昌黎县。娶凤璞女,生一子勾珑。 第四世
勾珑 讳左,求言之子,妘姓。居郐国,袭职。娶泰壹氏女,名女周,生子四:临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