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填空题
1. 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 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 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 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2)联系的客观性:
①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是 , 。
②方法论:联系的 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3)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 联系,改变事物的 ,建立 。 (4)联系的多样性:
①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方法论: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的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把握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 ,部分是事物的 。 地位不同:整体居于 地位, 着部分。
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 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 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 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②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
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是由 ,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 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 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 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 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 。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 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 、 、 。
(2)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 ,要注意遵循 ,要注重 ②要求我们用 来认识事物。 ★ 简答题 1.有人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千真万确的。
2.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东部先发展起来以后,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计划。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全面发展,2004年12月2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抓紧落实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观点分析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的正确性。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填空题
1. 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 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 是发展的。
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得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3)人的认识是 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 ;发展是 。 A发展的实质是 B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
新事物,是指 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2)发展的意义
没有发展,就不会有缤纷秀丽的自然界,就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也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4.事物的发展是 。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①新事物 ,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 ,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不是全盘彻底地否定旧事物,而是汲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因而,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会得到 的支持、拥护,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又不是一帆风顺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的过程。
新事物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与其相对应的旧事物则往往比较强大,处于支配地位,显得合乎“常规” ② 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意图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3)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5.量变、质变的含义。 (1)量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 ,是一种 变化。通常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 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2)质变的含义:
质变是指事物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 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 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 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质变是量变的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①重视 的积累,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坚持 原则,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④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所以,我们要想促成事物的质变,就应当有意识地研究事物的结构,优化事物的结构。企业的生产,即使生产要素不变,只要结构合理,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时间的“优化”安排,也会提高学习效率。 ★ 简答题
1.( 2007年徐州市学业水平测试模拟,37)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起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角度,谈谈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从每一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
★ 综合探究题 2.(2007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38)材料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铜、铁、铝等重要矿产的国内保障程度低。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2)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填空题
1. 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 ,又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 。 (2)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 ,即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 。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 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 。
⑵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 。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 。 4.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 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
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 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 、同一矛盾的 也各有其特殊性。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矛盾的 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 。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 。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在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 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 、
对事物发展起 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 、对事物的发展 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
(3)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 ,集中力量解决 ;又要学会 ,恰当地处理好 。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单打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毎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 ,而另一方处于 。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是 的。他们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 所规定的。 (3)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全面,又要 。 8.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 的统一。
(1)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 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 ,又要善于抓住 ,反对 。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在 的指导下,具体分析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