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区域地质学描述
新生代出露区域;新生带包括第四纪和第三纪主要出露区域为八角庙到虹口乡的白沙河谷和庙坝部分地区.另外推测向蛾公社一些河谷地带也有新生代地层出露,岩性基本为河流堆积物以及阶地的坡积物与冲积物,分选性不好.
中生带出露的区域; 中生带包括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主要是燕山和印支造山运动.本区域基本只有三叠纪的地层出露出露的地区包括七间房老熊坪到八角庙向西北延伸到虹口乡在沿白沙河向南宽度为1000到1500米.虹口到八角庙地区被新生代覆盖.向蛾到青龙岭等广大山前地区也是三叠纪地层出露的地区.主要沿着白云庵-马家坪-普通寺-大坪-李家山-青龙岭一线的东南地区为出露地区.推测到成都平原逐渐过渡到新生带.另外石瓮子到何家山也有三叠记地层出露,这里主要受断层控制构成飞来峰的地质景观.断层呈东北西南水平错动.另外受逆冲推覆构造的大的地质环境影响.形成构造窗,推覆体等独立地质单元.
古生带出露的区域; 古生带包括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本区域主要有二叠记分布地区有圆包山-关凤沟上游大红包等区域,小虹口-松树林-高桥-五曹地,石瓮子南部等地区.泥盆纪分布的地区有干龙池到二峨眉-到火烧山-锡家溜一带宽度2000米到2500米.小虹口到高桥一带被二叠记地层覆盖.本区域主要为灰岩,有部分断层地区有页岩及泥岩夹层. 4
元古代地层出露; 元古代地层出露主要是震旦纪主要出露区域为虹口小桥区域向西南地区呈条带状分布.沿途为虹口-中坪-夏家坪-花苞-二十四盘方向宽度为750到1000米.小桥区域有部分出露.主要岩石为火山凝灰岩,花岗岩.岩性致密,为中到细粒.断层附件有较多的构造角砾岩.
图件编号[123204C1]
1,3 断层和推滑覆体
本区域主要断层有三条[图件123204C1]分别编号A1,A2,A3在这三条主断层的作用下有若干次级小断层.断层走向均为北东-南西走向.推覆体主要分布于七间房到高桥一带.
A1断层分布于与小桥到下坪到关凤沟下游一带,分别由两条主要断层构成交会于映秀地区,断层西北部有部分平行小断层,延生长度不明.A2断层为映秀中央断层断层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断层带较宽,并且近代以来多次活动.[汶川地震破裂所在的断层]地质条件复杂. A3 断层分布于山前与平原的交汇带,走向变化较大同时受其他次级断层穿切.大体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滑覆体和推覆体分布于七间房到石瓮子区域主要有七间房-深溪沟,九甸坪-龙溪.两个地区.构造岩层复杂.
1,4 区域地质灾害描述
泥石流分布区域较广,地形也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泥石流冲沟包括武显庙-深溪沟,老屋基-神仙岗-灯草坪,关凤沟易发区,七间房-高 5
桥,贾家沟等地.其中基本情况如下.
泥石流发育的地区多为构造强烈的地区,比如武显庙到深溪虽然坡降比很小并且处于单面山不易发生滑坡的地段.映秀断层经过泥石流谷底导致发育大量构造破碎的岩石构成了泥石流发育的物质基础.构成了武显庙-深溪的泥石流发育区.七间房-高桥的泥石流发育区是典型的泥石流地形和地质条件综合构成.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介绍这个泥石流发育区,并且给出我们的想法.
滑坡发育区,滑坡在全区域均有分布.并且滑坡和泥石流共同构成了该区道路工程,基础建设,矿产和资源开发的主要控制条件.并且滑坡和泥石流发育往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本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人员和经济损失.根据调查和地形区域的关系我们把滑坡分为三个集中区域.
深溪沟滑坡集中区;包括锡家溜灰岩滑坡,七间房泥石滑坡,高桥滑坡,石瓮子-嘉陵江组顺层滑坡.其中以高桥滑坡规模最大.该地区断层分布复杂,地层经过多次变动治理相当复杂. 6
灯草坪滑坡群;包括深溪沟白沙河沿途滑坡集中区,白果坪-神仙岗-烂木沟滑坡集中区,塔子坪滑坡区等区域的滑坡.其中白果坪-神仙岗-烂木沟的滑坡集中区岩性非常复杂,有多条泥石流冲沟和连续的滑坡体共有三条大型断层与其相交.大量的破碎灰岩,凝灰岩,构造角砾岩堆积,足够对下游的村庄构成威胁.
虹口镇滑坡集中区;包括的主要滑坡有临河坡积滑坡,关凤沟滑坡,贾家沟泥石滑坡.主要由于河流和雨水的冲击导致坡积物进一步滑动,或者是老的滑坡继续发育构成.关凤沟内也有部分断层导致的滑坡存在.
其他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洪灾等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对于断层和地震的关系本次实习只描述性的介绍了断层的参数.
2 深溪沟燕子岩实测剖面 2.1 深溪沟燕子岩描述
深溪沟燕子岩位于都江堰市虹口镇境内,如图桥所在位置为北纬 7
31.05. 29.12 .东经103.37. 38.06 .海拔标高为900米.黄色线条为测量大致走向.全长为160米左右,本组实际测得为153.1米.测区岩层为中厚层灰岩,有页岩和泥岩夹层.有小的断层通过,部分地区坡积明显.从测点1向南由D2+3过渡到D1的岩层,为泻湖相和浅水陆棚及其混合潮坪相.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倾角为50度左右.坡度角大致为2度.计算的真厚度为53.47米.
2,2 实测剖面
本组共分14个测点,从北到南依次测图主要数据如下.原始数据和地质记录与岩层详细备注见图表[123204C4].
点号 04C1 04C2 04C3 04C4 04C5 04C6 04C7 04C8 04C9 04C10 04C11 04C12 04C13 04C14
方位角 216 186 190 185 185 190 183 192 175 183 220 232 242 225
坡度角 高差 2 1 -2 -2 -2 -2 1 -2 -1 3 2 2 3 1
0.875 0.082 -0.053 -0.045 -0.091 -0.385 0.061 -0.809 -0.022 0.915 0.619 0.284 0.811 0.348
斜距
25 4.8 1.5 1.3 2.6 11 3.6 23.1 1.3 17.6 17.7 8.1 15.6 20.5
倾角
43 52 48 48 48 52 46 52 57
地质记录
备注
起点
地形转折
终点
47 45 55 50 57
测图点号为第四组编号,方位角为南西方向,未转角前面10个点基
本在180到200度左右,后面部分在230度左右.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