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旋转圆盘电极法测定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肖时英

2025-11-13

实验八 旋转圆盘电极法测定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

王法星 11210220045

同组人: 肖时英 王春 邓陶丽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圆盘电极在旋转时的特点,掌握该实验的基本原理。 2.测定Fe(CN)64-/Fe(CN)63-体系中反应粒子的扩散系数(D)、交换电流密度(i0)、阴极反应传递系数(α)和阳极反应传递系数(β)。

二、 实验原理

旋转圆盘电极的结构是将圆柱电极材料镶嵌在聚四氟乙烯棒中,一端呈圆盘状的平面作为反应面,,另一端则连接马达。当电极经马达带动以一定速率旋转时,在电极附近的液体必定会发生流动。在一定条件下,旋转圆盘电极附近的液体处于层流状态时,液体的流动可以分解成三个方向:

1. 由于电极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使液体在径向以V径速度向外流动;

2. 由于液体的粘滞性,在旋转圆盘电极的平面以一定的角速度转动时,液体就要以 V切速度向圆盘的切向流动;

3. 由于电极附近的液体向外流动,使电极中心区的液体压力下降,从而使得电极表面较远的液体以V轴速度向中心流动。

根据流体动力学的计算,可以得出液体处于层流时,上述流动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V径?r?F(?) (1)

V切?r?G(?) (2)

V轴???H(?) (3)

上三式中,r是离电极轴心的径向距离,ω是电极旋转的角速度(等于2πN,N为每秒钟的旋转数),?是液体的运动粘度(等于粘度/密度,单位是cm2/s),ξ是一个无因次比值(等于(ω/?)1/2Z,Z是离电极表面的轴向距离)。F、G和H三个函数值与ξ的关系可见图1。

图1 F、G和H函数值与ξ的关系

从图1可知,当ξ=3.6时,F、G函数值已接近于零,而H函数则接近定值(-0.866),在此情况下,V径=V初=0。人们通常将ξ=0.36时所对应的Z值,定义为流体动力学层的边界厚度,用δPr表示,即

?Pr?3.6当Z>δ

? (4) ?Z>>δ

Pr时,

Pr时,液体基本上只作轴向流动,在

V轴??0.866?? (5)

当Z<δPr时,液体在径向和切向的流速都不可忽略。由于圆盘旋转时,其边缘区液体

流动情况复杂,所以圆盘必须处在整个圆盘的中心,圆盘的半径也要比电极的大好几倍,以忽略边缘效应对研究电极下液体流动的影响。

如果对旋转圆盘电极进行阶跃恒电位极化,电极表面进行的电极反应可表示为:

O + ne = R (6) 在大量支持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物质的输送既包含了因浓差而引起的扩散作用,也包含了由于电极旋转而产生的对流作用。在稳态时,与电极表面距离相同的各处浓度不因时间而变化,即dC/dt=0,也就是说,对于只考虑一维扩散和对流情况时,有

d2CdCD2?V轴?0 (7) dZdZ式中D为反应粒子的扩散系数。

当只考虑电极表面附近的情况时,可以假定ξ<<1,则

V轴??0.51?3/2??1/2Z (8)

根据边界条件:Z→∞时,C=Cb(Cb为反应粒子的体浓度);Z=0时,C=C(反应粒子在电极表面处的浓度),可求出微分方程的解:

σ

3D??3/2?1/21/3C?0.8934C() (9)

0.51b?这就是旋转圆盘电极在恒电位极化时,电极表面处的浓度、体浓度及电极转速等参数的关系式。

根据C?=(dC/dZ)z=0及电极的扩散电流密度(id)与电极表面的浓度关系式id=nFD(dC/dZ)z=0,可得到,

nFD(Cb?C?)nFD(Cb?C?) (10) id??1/31/6?1/21.61D???d此处,令δd=1.61D1/3ν

1/6

ω-1/2,并称δd为扩散层特征厚度,将δd与δ

pr相比较,得

?d?0.45()1/3?Pr (11)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旋转圆盘电极的δd数值大小只与D、?和?有关,与研究体系的Cb无关。在扩散层内,特别是在靠近电极表面处,反应粒子的浓度与Z值成线性关系,同稳态扩散相似。在旋转圆盘电极表面进行反应时,其表面附近有一层均匀、稳定的扩散层,电极上的电流分布也比较均匀和稳定。这是旋转圆盘电极的重要特性。基于这种特性,当旋转圆盘电极作为研究电极时,可以很方便的利用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得一定转速下的?-i形式

D的极化曲线。这种极化曲线的形状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通常情况下,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K随极化电位的增加而有规律地变化,电极过程的速率也由单纯电荷传递,或电荷传递与扩散混合控制转化成单纯的扩散控制,反应电流也相应地达到一个极限值(ild)。此时电极

σ

上的电荷传递速度极快,可以认为C=0,则(10)式变成极限扩散电流的表达式:

nFDCbi? (12) 1/31/6?1/21.61D??ld当我们从不同转速的η-i极化曲线上读取相应的idl值,进而从idl-ω1/2直线关系的斜率中,根据已知的反应粒子的浓度和反应时的电子得失数,可以求得反应粒子的扩散系数D。 在这种实验条件下,对于某一新的电极反应,若知道反应粒子的扩散系数,可从idl-ω1/2或idl-Cb的直线斜率中求得电极反应的电子得失数n。

旋转圆盘电极法也可以用来研究扩散和电荷传递混合控制过程的动力学。电荷传递过程仍以式(6)表示。按过电位的大小可分为两种情况处理。

(1) 过电位较大,可略去逆过程时,电荷传递速度为:

iD??nFKC? (13) 式中 为正向反应的速度常数。稳态时,i=iD=id,通过式(10)和(13),可以得出C的表 K示式,从而导出:

??σ

i?b?nFKCO?1+1.61KD?2/3??1/6??1/2式中Cob为氧化态物质的体浓度。显然,在ω→∞时,(14)式就变成了(13)式,即,提高转速可使扩散在混合控制中所起的作用相应减少。

(2) 过电位较小,逆向过程不能忽略时:

iD?i?i?nF(KCR?KC?O) (15)

在稳态时,O和R的扩散电流密度绝对值相同,而方向相反,根据上述思维推导,可得到:

?????? (14)

??1.61?(KD?KD-2/311-1/2R) (16) ???????inF(KCb?KCb)nF(KCb?KCb)OROR1/6?2/3O?在给定的极化电位较小时,从不同转速的η-i极化曲线上读取相应的i值,并作-1/i-?

??-1/2

图,从线形的斜率、截距可求出给定极化电位时的电化学KK反应速率常数 和 。

?? 在较小的电位范围内,给定不同的极化电位值,便可测定相应的 K 和 K 。再根据反应速率常数和极化电位的关系式:

lnK?ln??i0?nF?? (17) bnFCORTi0?nF?? (18) bnFCRRTlnK?ln便可求出交换电流密度i0、阴极反应传递系数α和阳极反应传递系数β。

5

通常情况下,水溶液中的?=10-2cm2 s-1,D在10-~10-6cm2 s-1范围内。

三、 仪器和试剂

旋转圆盘铂电极及其配件(直径0.5厘米);CHI660电化学工作站;辅助电极(铂丝);参比电极(铂片);K4Fe(CN)6(AR);K3Fe(CN)6(AR);KCl(AR);重蒸水。

四、 实验步骤

1.打开所有仪器的电源开关,预热。

2.配制0.01mol/L K4Fe(CN)6、0.01mol/L K3Fe(CN)6和1mol/L KCl溶液。

3.清洗电极,接好测量线路,分别装好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红色夹子接辅助电极,黄色夹子接研究电极,白色夹子接参比电极。

通过计算机使CHI仪器进入Windows工作界面,在工具栏里选中“T”(实验技术),再选中“Linear Sweep Voltammetry”(线性电位扫描法),然后在工具栏里选中“参数设定”(在“T”的右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定:Init E 0.5V; Final E -0.5V; Scan Rate 0.002V/s; Sample Interval 0.001V; Quiet Time 100s; Sensitivity 1E-3A。参数设定完毕,点击“OK”键后将转速控制器的转速调为2500转/分钟,等转速稳定后再点击工具栏中的运行键。此时,仪器开始运行,屏幕上即时显示极化时间值(即在初始电势下的极化时间),100秒后显示当时的工作状况和电流随电势的变化曲线。扫描结束后点击工具栏中的“Graphics”,填上所用的参比电极及必要的注解,然后在“Graph Option”中电击“Present Data Plot”显示完整的实验结果。保存该实验结果。

4.分别将转速调为2000、1500、1000和500转/分,按照上述步骤分别测量,即可获得一组极限扩散电流曲线。 5.打开“参数设定”窗口,设置参数如下:Init E 0.015V; Final E -0.015V; Scan Rate 0.002V/s; Sample Interval 0.001V; Quiet Time 100s; Sensitivity 1E-4A。再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定转速分别为2500、2000、1500、1000和500转/分时电荷传递步骤控制时的电流曲线。

五、 数据处理

1.求算Fe(CN)64-和Fe(CN)63-的扩散系数DR和DO

0.00120.00080.0004 500 1000 1500 2000 2500Current/A0.0000-0.0004-0.0008-0.0012-0.4-0.20.00.20.40.6Potential/V vs Pt

图2 极限扩散电流曲线图

由所测不同转速下的极限扩散电流曲线上读取各转速对应的阴阳极极限电流密度数值如下表所示:

转速(转/分) ω((弧度/秒)) 阴极电流密度(mA/cm2) 阳极电流密度(mA/cm2) 1/21/2500 7.23601 -0.5674 0.7187 1000 10.23327 -0.7948 1.01 1500 12.53314 -0.9712 1.22 2000 14.47203 -1.14 1.41 2500 16.18022 -1.3 1.56 根据实验原理部分的公式(12),作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ld~ω1/2图如下:

-0.6-0.8-2ild / mAcm.-1.0-1.2-1.46810121416

其斜率数值大小为-0.09423,将n=1, F=96485 C/mol, ?=10-2 cm2/s, Cb=10-5 mol/mL代入公式(12), 可得DO=6.24E-7 cm2/s,即0.01mol/L的Fe(CN)63-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为6.24E-7 cm2/s。

同理,作阳极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ld~ω1/2的图如下:

1.6ω1/21.4-2ild / m Acm1.2 .1.00.80.66810 12141/216ω

其斜率数值大小为0.08141,用与上面同样方法求得DR=5.01E-7 cm/s,即0.01mol/L的

Fe(CN)64-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扩散系数为5.01E-7 cm2/s。

2

2.求算交换电流密度i0,阴极反应传递系数?和阳极反应传递系数?。


实验八 旋转圆盘电极法测定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肖时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工作总结2024年工作打算(11月28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