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机械原理习题解答改1(3)

2025-11-14

量出。构件3的速度方向如图中v3所示。

6-3 在题6-3图的四杆闭运动链中,已知a?150mm,b?500mm,c?300mm,

d?400mm。欲设计一个铰链四杆机构,机构的输入运动为单向连续转动,确定在下列

情况下,应取哪一个构件为机架?①输出运动为往复摆动;②输出运动也为单向连续转动。

解:①当输出运动为往复摆动时,机构应为曲柄摇杆机构,此时应取四杆中最短杆的相邻杆,即b或d作为机架。

②当输出运动也为单向连续转动时,机构应为双曲柄机构,此时应取四杆中的最短杆,即a作为机架。

6-5 在题6-5图a、b中

题6-3图

(a)题6-5图

(b)(1) 说明如何从一个曲柄摇杆机构演化为题6-5图a的曲柄滑块机构、再演化为题

6-5图b的摆动导杆机构;

(2) 确定构件AB为曲柄的条件;

(3) 当题6-5图a为偏置曲柄滑块机构,而题6-5图b为摆动导杆机构时,画出构件

3的极限位置,并标出极位夹角?。

解:(1)当曲柄摇杆机构的摇杆为无穷长时,则原来摇杆与机架之间的转动副就变为移动副,原机构就演化为了题6-5图a的曲柄滑块机构。如果取曲柄滑块机构中的连杆作为机架,则曲柄滑块机构就演化为了题6-5图b的摆动导杆机构。

(2)对于图(a),构件AB为曲柄的条件是a?e?b;对于图(b),只要导杆BC足够长,满足装配要求,则构件AB始终为曲柄。

共69页 第11页

(3)对于题6-5图(a),构件3的极限位置在曲柄1和连杆2的两次共线处,其极限

B?AC13123CC2132?B1B2(a)位置31、32和极位夹角?如图(a)所示;对于题6-5图(b),构件3的极限位置在曲柄1与滑块2形成的转动副B的轨迹圆与导杆3的切线处,即?ABC32和极位夹角?如图(b)所示。

其极限位置31、?90?,

3B3112?B121114A?12B23222C(b)

6-6 题6-6图为开槽机上用的急回机构。原动件BC匀速转动,已知a?80mm,b?200mm,lAD?100mm,lDF?400mm。

共69页 第12页 题6-6图

(1) 确定滑块F的上、下极限位置; (2) 确定机构的极位夹角;

(3) 欲使极位夹角增大,杆长BC应当如何调整?

解:(1)由于a?80mm?b?200mm,所以四杆机构ABC为转动导杆机构,

0

导杆AB也是曲柄,可以相对机架转动360,则滑块F的上、下极限位置如图中F2、F1的位置。

lAF2?lAD?lDF?100?400?500mm lAF1?lDF?lAD?400?100?300mm

(2) 对应滑块F的极限位置,可以确定出导杆AC的位置及滑块C的位置C1,C2。由图中几何关系,得

??arccosalBC?arccos80200?66.42?

则极位夹角??180??2??47.16?。

(3)欲使极位夹角增大,应使?角减小,所以杆长BC就当减小。

例6-3已知图6-14所示机构的结构尺寸、固定铰链点的位置和原动件的运动。试分别以构件CD和构件AB为原动件,确定机构中所有从动构件的运动。

F2FCC2?bDF1B?aA?C1 共69页 第13页

解: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固定铰链点D、E、A的坐标分别为D(0,0),E(xE,yE),A(xA,yA)。当以构件CD为原动件时,机构为Ⅱ级机构;而当以构件AB为原动件时,机构为Ⅲ级机构。 (一)、以构件CD为原动件时

构件CD为定轴转动,已知原动件的运动,就是已知构件CD绕点D转动的角位置?1、角速度?1和角加速度?1

图6-14 铰链点C是构件CD上点,同时也是构件3上的点,而构件3是一个从动构件,因此,运动分析从铰链点C开始。

铰链点C是构件1上的点,运动约束为到点D之间的距离lCD不变,并且点C、D连线与坐标轴x正向之间的夹角为?1,所以可以写出其位置方程

?xC?xD?lCDcos?1 (a) ?y?y?lsin? (b)DCD1?C其中xD?yD?0,lCD和?1由题意是已知的,只有xC,yC两个未知数,因此,可以立即计算出铰链点C的位置。

将上式对时间t分别作一次、二次求导,可得点C的速度和加速度方程如下 ??vCx?vDx?lCD?1sin?1 (a) ??v?v?l?cos? (b)DyCD11?Cy其中 vDx?vDy?0

2??aCx?aDx?lCD?1cos?1?lCD?1sin?1 (a) ?2?a?a?l?sin??l?cos? (b)DyCD11CD11?Cy其中 aDx?aDy?0,根据已知的?1和?1,就可以求出铰链点C的速度和加速度。 确定出从动构件3上点C的运动之后,必须再确定构件3上另外一个点才能确定出构件3的运动。构件3上的点B和点F都可以作为下一步要求解的点。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

共69页 第14页

无论是确定点B的位置、还是构件3上的点F的位置都必须联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方程才能求解。

如果现在转而分析构件2上的点F情况就不同了。构件2上点F受到两个运动约束:1)直线CF垂直于直线FE;2)点F到点E的距离保持不变,且为已知的机构结构参数。因此,可以建立构件2上点F的位置方程,如下:

2?(xF?xE)2?(yF?yE)2?lEF (a)? ?yF?yEyF?yC???1 (b)?x?xx?xEFC?F由于点C的位置已经求出,所以在上式中只有xF,yF两个未知数,方程为非线性方程组,可以利用牛顿迭代法求解,初始点的选取可以由在草稿纸上画出机构的大概位置来确定。当然方程也可以利用代数消元的方法求解。

在求得点F的位置之后,利用上式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可以得到点F的速度方程

??(xF?xE)vFx?(yF?yE)vFy?(xF?xE)vEx?(yF?yE)vEy (a)???(2xF?xC?xE)vFx?(2yF?yC?yE)vFy?(xF?xC)vEx?(xF?xE)vCx ???(y?y)v?(y?y)v (b)FCEyFECy??式中vEx?vEy?0,只有两个未知数vFx和vFy,为线性方程组,可以直接求解。 利用上式对时间的二阶导数,求出点F的加速度方程:

??(xF?xE)aFx?(yF?yE)aFy?(xF?xE)aEx?(yF?yE)aEy?22?-(vFx-vEx)-(vFy-vEy) (a)???(2xF?xC?xE)aFx?(2yF?yC?yE)aFy?(xF?xC)aEx?(xF?xE)aCx ?2??(y?y)a?(y?y)a-2(v -vFxvCx -vFxvEx?vExvCx)FCEyFECyFx?2??-2(vFy -vFyvCy -vFyvEy?vEyvCy) (b)?其中aEx?aEy?0,方程仍然为线性方程,可以直接求解。

在求出点F的运动之后,便可以求解点B的运动了。点B既是构件3上的点,同时,也是构件4上的点,所以,它是继续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一个关键点,它所受到的运动约 束是:1)B、F、C共线;2)点B、C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据此可建立出点B的位置方程:

共69页 第15页


08机械原理习题解答改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传达提纲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