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5-11-18

必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恢复公民大会权力 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

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 后世 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

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广大农民赋税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 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

二、改革内容:

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

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 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1、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2、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3、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三、评价:

1、结果:新法被废止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 2、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宋积贫局面的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上升,国库充裕 北宋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取得重大胜利

第五单元 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中世纪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和危机 1、天主教地位:支配地位,大一统神权统治。 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 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

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2、宗教“异端”思想

含义:中世纪时,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蔑称 实质:市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矛头:天主教会

手段:利用宗教思想“异端”

表现:12世纪法国纯洁派 14~15世纪英国人威克里夫 捷克人胡司思想及胡司战争 影响:打击了天主教神权统治 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3、西欧向近代过渡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会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2)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建立本民族教会

(4)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必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五年级级部工作计划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