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醉翁亭记(预习案)
预习目标:
1. 自主学习生字,积累文言词汇。 2. 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3.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内容:
1.作者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2.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3.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饮少辄( )醉 .....
岩穴瞑( ) 伛偻( ) 酒洌( ) 山肴( ) .....觥筹( ) 射者中( ) 弈( )者胜 颓然( ) .....阴翳( ) 潺( ) 野蔌( ) ...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 临于泉上者: 泉香而酒洌: 杂然而前陈者: 觥筹交错: 阴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宴酣之乐: 野芳发而幽香: 云归而岩穴暝: 翼然:
1
颓然: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乐:山水之乐(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秀:蔚然而深秀者( )
佳木秀而繁阴( ) 谓:太守自谓( )
太守谓谁( )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朝而往,暮而归( ) 溪深而鱼肥( )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 今义: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 今义: )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 今义: )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 今义: )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2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 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琅玡也。?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 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 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 (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承接 (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 (轻读)
朝而往, 朝而往,暮而归 表修饰 (轻读)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 (重读) 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 (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 / 日出 / 而林霏(fēi)开,云归 / 而岩穴暝(míng),晦明 / 变化者,山间 / 之朝暮也。野芳 / 发而幽香,佳木 / 秀而繁阴,风霜 / 高洁,水落 / 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 不同,而 / 乐亦无穷也。
3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二)文本探究---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2.滁州的地理特点?
3.西南诸峰的特点?
4.琅琊山的特点?
5.亭的位置?
6.“来饮于此”中“此”指?
7.自号醉翁的原因?
8.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4
28 醉翁亭记(检测案)
班级 姓名 作业时间
一、基础能力测试
1.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蔚然而深秀 B.野芳发而幽香 C.泉香而酒冽 D.而不知人之乐 3.选出“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禽鸟知山林之乐 B.名之者谁
C.四时之景不同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选出“者”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前者呼 B.作亭者谁 C.晦明变化者 D.弈者胜 5.选出“于”字不同用法的一项( )
A.行者休于树 B.泻出于两峰之间 C.临于泉上 D.来饮于此 6.选择恰当的义项填序号释义。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
A.号令 B.号召 C.取别号 D.呼号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A.居住 B.住所 C.寄托 D.寓意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 )
A.负责 B.担负 C.倚靠 D.背负 ④杂然而前陈者( )
A.陈述 B.陈旧 C.陈列 D.陈腐 7.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 )
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 B.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 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
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这段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
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9.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A轻读____ _ ___B重读_____ ___ 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10.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答: 11.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 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 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12.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