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刀锥焉。秀骨清像,似觉生动。
张家样: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样式之一,主要用于寺庙壁画。创始人是南北朝时期萧梁的画家张僧繇。他的
佛画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张家样”。其绘画吸收了一些外来的表现手法,曾用凹凸法绘画。也擅长画人物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由于梁武帝倡佛法,大量修建寺院,张僧繇受到了器重。“张家样”的风格不同于之前流行的陆探微的“瘦骨清像”,而是人物形象比较丰腴,“面短而艳”,富于肌肉的肥胖感。再用线上创造了豪迈疏朗的“疏体”,这种风格被后来唐代的吴道子继承。张僧繇无传世作品,可以从传世的《北齐校图书》(宋摹本)和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想见“张家样”的大体风格。
曹衣出水 :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以画梵像著称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
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这种称之为“曹家样”的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
《画品》:1谢赫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提出著名的“六法论”2 他认为
绘画的功能在于“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3“六法论”是 1气韵生动:生动的反应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2 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3 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六法”的提出对后来的绘画创作实践及绘画理论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后人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高下的标准。《画品》还对三国至南朝齐梁间的27位画家逐一进行评述,从而为世 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古代绘画史料。《画品》的题材被后世所效仿和继承,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④④④
南朝陵墓石雕:① 南朝陵墓大型石雕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苏南京、丹阳附近,主要为南朝帝王或贵
族陵墓神道中的大型石雕。② 石雕除石柱、石碑外、多为天禄、麒麟、辟邪、狮子等大型石兽。石兽全部由整石雕成,多为3米左右,有伫立、行走、蹲伏等形态,特征为昂首、挺胸、垂腰、翘臀,身体起伏较大,轮廓曲线分明。其整体造型虽承东汉晚期旧制,但洗去了汉代石雕的古拙之气,手法概括洗练,造型丰厚饱满,体态雄健威武,身姿矫健灵动,充满活力与气势,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青州龙兴寺造像:①青州龙兴寺遗址窑藏发掘于1996年,窑藏中出土各种材质的造像四百余尊,
最早的纪年造像为北魏永安二年,最晚的为北宋天圣四年,其中绝大部分为北朝石造像。造像大小不等,以50厘米至170厘米的居多,高者达320厘米,很多作品通体彩绘,局部贴金,雕刻精湛细腻,装饰富丽华美,艺术水品极高。②北魏、东魏造像基本脱去了“秀骨清像”的作风,画面圆润,衣带宽松。③其中一尊佛立像,佛面像饱满圆润,双目微启下视,表情尊贵祥和,身着袒右式袈裟,衣纹简洁疏朗,薄而得体,肌肤隐显,身姿优美动人。其造型让人联想到“曹家样”的风格。也不排除来自南朝梁的影响。④其重要性是找到了北齐的风格,为唐代风格的前源。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巨幅《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表现了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向秀、刘伶、阮咸七位魏晋名士和战国隐士荣启期。画中人物均宽袖长衣,席地而坐,或鼓琴而歌,或举杯畅饮,或静坐闲思。作者通过对人物闲逸放达的外形描绘,生动的展现了每个人不同的内在气质和性情,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画面中的人物以树木间隔,构图在连贯中又相对独立,线条劲挺流畅,刚中带柔,人物面相清瘦,为典型的“秀骨清像”样式。画史记载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等名家都画过这类题材,因此这幅砖画对于认识六朝绘画的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东晋书法:东晋是行书、草书的成熟期。隶书衰落,楷书兴起,章草向今草转化。王羲之、王献
之是东晋最具影响力的行书、草书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体
现出行云流水般的韵致,充分体现了东晋书法的尚韵精神。王献之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它的草书比王羲之更为放纵,上下引带更为强烈,代表作有《时晴帖》、《中秋帖》
曹魏邺城:曹魏邺城从东汉晚期开始大规模营建。城市布局规整,横贯东西的主干道把城市划分
为南、北两大区,北区主要为皇宫,衙署、苑囿区,宫城位于北区中部,东侧是衙署、官邸,西侧为禁苑铜雀园,园中设有壮观的金虎、铜雀、冰井三台,台基目前尚存。南区主要是街市民里。宫城与南门的中轴线上开设有中央大道。城市的整体布局改变了汉代宫城分南北二区的旧制以及早期城市经营中“面朝后市”的传统,对北魏洛阳城乃至隋大兴、唐长安城的规划均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二、论述题
1.论述北朝晚期墓室壁画的重要发现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
墓室壁画重要发现:大同沙岭壁画墓发现于2005年,墓中壁画丰富,保存较好,有车马出行、宴乐庖厨墓主夫妇坐帐像等,壁画先用红线起轮廓,再以墨线定稿,然后上彩,壁画场面宏大,线条流畅,风格洒脱奔放。和林格尔榆树壁画墓发现于1993年,其绘制方法和风格与沙岭类似、其意义是 两处壁画都体现出鲜卑文化色彩,又有部分汉化因素,展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茹茹公主墓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完整。其意义是为探讨北朝壁画墓的发展演进提供了重要的中间环节。意义:壁画广泛出现于官僚、贵族、甚至帝王墓葬,并突破传统的空间布局,开创了在墓道两壁绘画的先河。场面壮观的卤簿仪仗图和格套化的墓主画像的流行,旨在标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地位。墓葬中的屏风式隐逸题材绘画,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孕育和催发了中国山水画的诞生。
2.简述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的题材内容,并分析其形式风格的发展变化。
题材内容:佛像、菩萨像、伎乐、飞天、供养人像以及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等。其中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前世和一生善施乐助、舍己为人、拯救生灵的本生和佛传故事里壁画数量巨大,是莫高窟北朝中最富时代特征的题材。 十六国壁画多为单幅,并带有明显的龟兹特征。北魏开始逐渐出现长卷式横幅壁画,并融入中原画法。西魏、北周壁画已初具本土样式和汉名族风格。 3.从云冈到龙门:试析北魏石窟造像风格样式的演进。
云冈石窟:16—20窟其平面均呈马蹄形,立面为穹窿顶式。造像巨大、浑然天成。其样式受到凉州石窟造像的影响,并带有中亚犍陀螺造像风格。5—10窟窟平面为方形,空间做仿木构的殿堂式,有些窟内设有中心塔柱。主要佛像一般置于后壁或塔柱正面大龛内。大型造像减少主像以三世佛为主。人物面向开始向清秀过渡,装饰挺劲流畅,适像样式的本土特色和名族风格日趋呈现。龙门石窟:窟仍以马蹄形平面,窟隆顶结构为主,但内部取消了中心柱。造像主要还是三世佛,也有释迦佛,并出现礼佛场面的浮雕,佛多着褒衣博带装,衣褶稠叠细密,造像体态修长,初期面相清秀,稍后趋于丰润。雕刻技法一改锐直日趋圆润。窟门像像龛样式丰富,雕凿精美,装饰华丽。展现了外来佛教艺术日益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4.简述北朝墓葬画像石的重要发现,并分析其文化内涵。
北朝画像石包括画像石棺椁、画像石棺床、画像石墓志、画像石碑刻。其中画像石葬具最具代表性,不仅艺术水平甚高,而且内涵也很丰富。代表有龙虎升仙棺、孝子石棺、元谧石棺等。文化内涵: 既有传统内容又包含外来因素,不仅体现不同区域和名族文化的渗透与交融,而且还传达出当时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的重要信息。 第五章:隋唐五代美术
《步辇图》:步辇图 阎立本画。它记录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通婚事件,画面描绘的是唐
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画中的唐太宗被众宫女簇拥着坐在步辇之上,其超出众人的魁梧身材体现了早期人物画“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原则。作品成功的刻画了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民族、和性格。唐太宗气度非凡,威严之中又流露出祥和的神情,表现出了作为大唐王朝君主的英武睿智以及面对使者的友好。禄东赞身着团花窄袖民族服装拱手肃立,显示出外交使节的气质和风度。也表露出对唐太宗的敬仰之情。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
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作品用笔劲健,设色深沉典雅,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而注重人物面部特征的刻画反映了初唐人物画的水平和风格。
吴带当风 中国画术语。是对吴道子人物画风格的概述。吴道子是盛唐最杰出的画家,被称为“画圣”。
在宗教画上成就突出。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用笔多变,流畅又有顿挫,赋予线条更强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表现力,使画面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被称之为“吴带当风”。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亦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画 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
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为了适于案头观赏,作者将事件的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既联系又分割的画面手法类似连环画,但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和情节起伏。构图和人物有聚有散,场面有动有静。对韩熙载的刻画尤为突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或正或侧,或动或静,描绘得精微有神,在众多人物中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使人物在情节绘画中具备了肖像画的性质。画面其它人物的情态动作处理也非常到位,与整个宴乐的环境氛围协调一致。人物多用朱红、淡蓝、浅绿、橙黄等明丽的色彩,室内陈设、桌机床帐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两者相互衬托,突出了人物,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画作用笔劲圆润,设色丰富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黄徐体异:代的花鸟画出现的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
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黄徐体异。
《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作者唐代张彦远。书三部分,即对绘
画史和绘画理论的阐述、绘画的鉴识收藏、画家传记。第一部分,论述了绘画的起源及功能。第二部分,涉及鉴藏、著录、画价、装裱等问题,丰富、完善了画史的研究。第三部分,汇集了自古以来的370多位画家的传记资料、作品著录和前人对他们的评价,同时也有张 彦远不为前人局限而列的品级及所作的评论。《历代名画记》集中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绘画理论的新发展,保存了许多重要的绘画史料,在当时具有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历代名画记》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继承发展了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编撰绘画同时的完备体例,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的绘画通史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法记》:荆浩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理论的重要著述。文中特别强调对真山
水进行观察研究和塑造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提到“真”和“似”的区别,“似”是“得起形而遗其气”,“真”为 “气质俱盛”。《笔法记》还提出气、韵、思、笔、墨“六要”,从形象的生动性、立意。酝酿形象到传达笔墨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提出要求。对后世山水画的创作和评论都起到指导意义。
昭陵六骏:昭陵位于山西礼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完成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现存昭陵六
骏浮雕表现的是伴随唐太宗戎马征战的六匹坐骑: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分别选取了侍立、徐行、奔驰等动作。飒露紫动作带有情节性。浮雕由画家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六块石雕全部为高浮雕,纯熟的运用了“起位”的技巧。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线条刚柔相济,手法概括洗练,整体感、
体量感、力度感均极强。该品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为中国古代纪念碑性雕塑的典范。
莫高窟唐代彩塑:莫高窟唐代彩塑十分丰富和精彩。塑像组合少则3尊一铺,常见的有7尊一铺
或9尊一铺,多者11尊一铺,即一佛二弟子四菩萨所形成的二胁侍菩萨二供养菩萨二天王二大力士。塑像通常置于后壁大龛内或两侧龛内,个别洞窟中央设佛坛,亦见于坛上者。塑像面相饱满,体态丰腴,比例匀称。佛庄严肃穆,菩萨华贵柔丽,弟子睿智笃实,天王、力士威猛孔武,人物各具情态气质个性突出鲜明,本土风格与世俗气息甚浓。彩塑与壁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和谐完美。此外,还有一些巨型彩塑如96窟的北大像,高33米:130窟的南大像高26米等这些塑像高大伟岸,充满力度,气势憾人。
龙门奉先寺造像: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做西面东,宽33米余,深约40米。高约40米。摩崖像龛中
一铺9尊造像,中间为主尊卢舍那大佛,两侧分列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 。奉先寺始凿于咸亨三年,完成于上元二年,专为唐高宗和武则天营建,武后为此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主尊卢舍那大佛,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通高17米余。佛身通肩袈裟,波发高髻,弯眉修目,隆鼻大耳,面颐丰润,嘴角微翘,笑意含蓄,目光下视,神态庄严祥和,宽厚仁慈。佛头部塑造精练,身体衣饰处理简括,背光雕刻细密。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迦叶严谨持重,菩萨端庄矜持,天王威武沉着,刚毅威猛。人物形态丰富细腻,个性突出鲜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造像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磅礴,雕工精湛,水平高超你,堪称古代宗教雕塑之典范。
唐代画像石;唐代画像石极为丰富,除大量画像石棺椁外,还见有画像石碑刻、画像石建筑装饰构件。代表
性作品有陕西永泰公主石椁和懿德太子墓石椁。西安碑林《道因法师碑》碑座慈恩寺塔门楣等。永泰公主李仙惠墓石椁为仿木结构殿堂式椁,内外皆刻有侍女。文吏、侍卫、飞龙花鸟等图像。其中侍女精美绝伦,侍女蚕眉细目,面庞莹润秀美,身段修长丰盈,衣饰轻柔飘逸,情态安详闲适。图像全部以阴线刻画,线条细劲流畅,洒脱利落,宛若“春蚕土司”,亦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是中国古代优秀线刻人物画像。《道因法师碑》碑座画像和慈恩寺塔门楣说法图像,笔势婉转自如,线条遒劲流畅,如曲铁盘丝,充满张力,亦为唐代石刻画像之精品。
颠张狂素 1: 指唐代书法家 张旭,怀素3:张旭生性嗜酒,常在醉中用墨汁染头大书,呼叫狂走,人称
张颠。张旭擅长狂草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代表作《古诗四帖》3:怀素晚年精于翰墨,草书别具一格,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与张旭其名,人称“颠张狂素”,传有《自叙贴》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蓝、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
三彩”唐三彩 ;低温铅釉陶,其工艺是在铅釉中加入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后 的器物表面遂呈现黄、绿、蓝等色,绚丽斑斓,变幻莫测。唐三彩有器具和俑两大类,主要做冥器用。最早产生于初唐,盛余高宗至玄宗朝,流行于长安洛阳地区,安史之乱后衰落。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代金银器:唐代是中国金银器工艺发展的巅峰期,初唐金银器多模仿西方器物,带有明显的罗马——拜
占庭、萨珊波斯和粟特风格。盛唐金银器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体现出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时代风格。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颇丰,集中展现了唐代金银器的风格面貌和工艺成就。有掐丝团花金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等。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余隋大兴城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该城
历三百余载繁华盛世,于唐末天佑元年焚毁。唐长安城秉承了曹魏邺城所开创的规制,并参照了北魏洛阳城的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国中古城市的规划建设体系。其遵循中轴对称原则,结构严谨规整,宫殿雄伟壮丽,以突出皇权思想为最高宗旨。在此前提下,城市的其它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城北高南低,岗阜贯穿,道路纵横,里坊整齐,宫殿寺塔错落,布局规范,区划明确,建筑疏密有致,空间变换起伏,于庄严规整中透出盎然生机。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典范,对当时和后世国内外城市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由郭城、皇城、宫城、禁苑几大部分构成,内有宫殿、寺庙、衙署、府邸等建筑群落以及道路、里坊、贾市、园林等区划或场所。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大中十一年。东大店坐落于佛光山脚台地上,面阔7间,通长34米,进
深4间,宽约18米。正面开五门两窗,为单檐庑殿顶,亦称四阿顶建筑。大殿设两圈立柱,梁架
结构复杂,错落有致。柱身粗壮,斗拱硕大,出檐深远,简洁雄浑,厚朴大气。屋顶坡度平缓,正脊、屋檐均微微翘起,曲线柔和,轮廓舒展。大殿造型简洁雄浑,庄重沉稳,整体感极强。
安济桥: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坐落于河北赵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桥,由工匠李春主持建造。桥为单跨平
拱敞肩式结构,全长50.82米,宽9.6米,拱跨度为37.37米,由28道拱券并列而成。桥两肩各设两个小拱,既有减轻承载负荷作用,同时又具备泄洪功能。桥栏上还有蟠龙、狮首、兽面以及花蔓等精美浮雕。石桥造型稳健舒展,线条柔和,轻盈灵秀,有飞龙卧虎之势,长桥落波之态,堪称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典范。
1.简述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①唐以降,世风浩荡,国泰明安,倡苦修的本生、传佛故事已不再为信众所崇,莫高窟壁画中此类题材亦随之大减,经变题材跃居主流。②唐前期净土信仰流行,因此壁画创中西方净土变最盛。中唐、晚唐教派林立,信众各有所崇,经变种类更加丰富,又新出现了金光明经变,报恩经变,劳度叉经变等,同时还出现了为世俗人物歌颂的大型壁画。③ 初唐220窟的阿弥陀经变和盛唐172窟的无量寿经变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净土变。220窟的阿弥陀经变绘于贞观十六年 壁画场面壮观,构图繁复,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人物造型丰腴圆润,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自如,肤色晕染精细匀称,效果和谐自然。172窟的无量寿经变,无量佛居中,庄严平和,众菩萨、天人分列两侧,千姿百态,丰润柔媚。壁画构图严谨规整,物象参差错落,画面层次分明,景致深远阔朗,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线描纯熟精炼,敷色柔丽典雅。彰显明显的本土特色并散发着浓郁的世俗气息。 2.试析唐代仕女画风格样式的演变。
初唐前段壁画中人物多长圆脸,仕女面目清秀,体态匀称,质朴清纯,流行条纹裙装,衣饰风格简朴。人物形象很少有背景衬托,动态神情略显单调,造型概括,设色简淡。初唐后段人物画追求唯美,仕女造型大多面容丰润,躯体修长,轻盈灵动,壁画中铁线描与兰叶描皆用线条刚劲挺拔、流畅利落。设色多单纯简淡,清新明快。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面貌和风范。盛唐至中唐仕女画极具时代特征,颜面饱满,体态丰肥,大髻宽衣,情态浓丽富贵。多采用兰叶描,笔势圆润,线条流畅飞扬,劲健灵动。晚唐时期,仕女面丰体肥,近乎臃肿,发髻蓬松,衣饰宽大,浓情艳丽,情态慵懒闲散。 3.简述隋唐五代山水画的流派及风格。
隋唐时期,山水画不仅独立成科,而其形成青山绿水和水墨山水两大风格流派青山绿水的代表为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水墨山水画的代表是王维、张躁。展子虔的画面色彩浓丽,富于装饰感。他的青山绿水直接影响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画面富丽堂皇,展现出盛唐艺术的辉煌气象,从而确立了青绿山水的风格面貌。李昭道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感,展现了唐代青绿山水的风貌。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恬淡清新的意境,其“破墨”技法的创造大大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张躁对绘画的主客观关系进行了言简意赅大的概括,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代时期出现了南北两派,南方山水画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方山水画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荆浩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关仝山水画多描绘关陕一代的风景,画面简括。董源其笔墨技法与所现得江南景物相适应,皴擦点染并用,创出披麻皴,点子皴等画法,成功地营造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巨然师法董源,其绘画笔墨秀润,多用长披麻皴,善于表现野逸之景较董源更具田园风味。 4.试析唐、五代花鸟画的面貌及成就。
花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确立于唐代。唐代著名代表有薛稷、边鸾。薛稷他工书法,善绘画,由以画鹤著称,他画鹤不仅能生动逼真的表现鹤的状貌动态,而且能见出鹤的高昂神韵。其所创的“屏风六扇鹤样”为世人效仿,并影响到五代的黄荃。边鸾其花鸟画在题材和技巧上均有创新,不仅画奇禽异卉,也画山花野疏,所绘杜鹃,正面鸟雀、折枝画为世人歌颂。 花鸟画至五代更为成熟,出现了以西蜀黄荃和南唐徐熙为代表的著名花鸟画家。黄荃的花鸟取材于宫中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勾勒设色法描绘,有“黄家富贵”之称。写真技巧高超 ,善于把握动植物的生动情态。代表作为《写生珍禽图》虽然不是一幅完整构图的花鸟画作品,但画中情态各异的虫鸟足见黄荃的写实技巧和明丽精细的风格。徐熙的绘画风格有别于巧于赋色、用笔纤细的黄荃一派,而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亦与色不相隐映也”,形成清新洒脱、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