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传统民居旅游开发(3)

2025-07-20

夏府村 章贡区 南市街灶儿巷 架芜村 会昌县 羊角村 宁都县 洛口村 于都县 上堡村 大余县 杨梅村 瑞金市 密溪村 石城县 礼地村 上犹县 营前镇 崇义县 聂都村

,江西省赣县着手保护开发不久前发现的白鹭村明清古民居群。这片古建筑群占地约6万平方米,现有保存完好的祠堂庙宇69栋,上百对刻满子孙功名官衔的旗杆石和名人题赠的金匾木联随处可见,青砖黑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据族谱记载,白鹭村早在南宋时期(约公元1136年)就已形成人类聚居的村落。全村姓钟,明清两朝曾出过秀才568人,文武举人17人,知州、知县6人。现在,白鹭村的居民有2500多人,留在老屋中的已为数不多,大部分村民已搬到新区居住。当地政府已明令村民不得在老区中另建新房,并筹集款项对危旧的古民居进行修缮。 这是白鹭村古建筑鸟瞰。(

2.特点:

江西有众多的古村古民居,其中有47个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或隐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或建造在秀美的峡谷之地,或坐落于潺潺的溪水之边。古村民居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呈现出一幅野碧风清、沁人心脾,乡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画图。难怪明代才子汤显祖将其视为 “只见青山浓翠,绿水渊环,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的理想中的居所。 这些古村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原物,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它们或以当时的官商资本为经济基础。或以迁徙而居的客家文化传承为背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深邃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说它们是江西的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_点也不为过。因为当你一旦与这些古村古民居深入接触,你就会发现这幅被历史尘埃所遮掩的画卷,在当时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繁荣,在当今又是何等的宝贵、何等的重要! 江西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在考察千古第-村流坑古村时,感叹地说:“流坑是古代吉、抚二州文化的代表,是江西古代文化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农村文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观赏价值。” 今天,这些深藏于青山绿水之中的有着厚实文化底蕴的古村民居,当然不再只是专业探访者研究的目标,而更多地已成为久居城市的人们,在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之后,希望寻找的宁静、舒适、安详的“世外桃园”之所在。

谈起我省旅游,实在是“快乐并痛着”:冬天旅游淡季,那是游客稀拉,大量旅游业人员和设备闲置;一进入旺季,又是景点拥挤,酒店宾馆床位紧缺,接待能力明显不够,游客不知是去赏景还是看人。原因不过是江西旅游景点过于集中在山水景观上,那仅有的几座山在春秋两季的旅游旺季中要接待全年游客的90%!我们能否把目光稍微扩大一些,来看看江西悠久的历史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民居资源呢?

去年末,笔者有过一次难忘的棠阴游。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上,我们刚刚还在马赛克贴面的现代化建筑丛中行走,走到市镇尽头,蓦然发现高坡之下,竞有飞檐翘角的老房子相连数里:青砖,灰瓦,马头墙,80多栋老宅紧挨着占据了15平方公里的区域。

走在青条麻石铺就的街巷里,仿佛看到几百年前棠阴的盛景:明后期,因夏布纺织业日益发达,加之棠阴地处宜水之滨的便利交通,使其成为当时夏布织造及交易中心,相传400年前,整个镇便有3.6万户居民、20万台织机,家家织声隆隆,一到集日,五里长街人们川流不息。由于纺织历史悠久,民国初年,有海外归来的赤子为振兴中华,在全国首开两所纺织学校,其中一所就在棠阴。因而棠阴名气早已传开,\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说由来已久。置身镇中,但见老人们坐在雕有梅花的窗台下,就着天井漏下的光做针线,孩子们冲过尺把高的门坎,精致的缕空石雕底座成了他们游戏的道具。这一切令我们一时竞不知身处何处:是21世纪的现在,还是几百年前平和的乡野?

这仅仅是棠阴,一个在江西旅游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地方,就有如此魅力,更不要说以青山绿水白墙为招牌的婺源和小有名气的\千古一村\流坑了。

古民居隶属文物,而文物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遗迹遗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创造能力,具有科学价值;它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创造、审美观和精神文明,具有艺术价值。古往今来,人的本性都有一种追索过去、探求未来的心理,前者用古人的话称之为\思古之幽情\,古民居更是直观地体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恰恰能满足今人想了解前人生活方式的好奇心理,尤其是在当今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大家已不再满足于知道历史,更想亲身体验历史。旅游,特别是文物古迹游正好对了人们的这一胃口。 于是,文物古迹游渐成全球旅游时尚。为了迎合这一时尚,展现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国家旅游局将今年旅游主题定为\民间艺术游\,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物古迹游\。我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文化,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数量较多,具有唐以来的历代建筑,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尤多,分布面广,所反映的地方文化和民俗不仅集中,而且特色鲜明,有徽州文

化代表婺源民居、庐陵文化代表抚州流坑村、吉安渼陂村、客家文化代表黎川船形屋、赣南围屋、赣商文化代表安义古村、手工业文化代表宜黄棠阴、金溪浒湾(印刷文化)。逐一列举出来,够让人眼花缭乱的了。

对游客来说,游民居是增长知识,满足心理需求,对景点开发者来说,则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黄山脚下徽州古民居群西递村自1993年开放以来,接待游客人数和经济效益是一年一个台阶,有关资料显示,该县接待游客1998、1999、2000年分别达到19.42万人次、22 .53万人次和45万人次,门票总收入1500万元,综合效益2.18亿元。况且作为人文景观,游民居不受季节影响。上面列出的我省古民居资源,只有不到一半地方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了部分。如果这些资源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开发,那岂不是我省潜在的旅游富矿么?

不过,要\开采\这一富矿,还存在很大难处。首先,古建筑资源在走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破坏的很大可能。有的资源被认识到其文物和旅游的价值,随着开发的进行,就存在破坏的可能;有的资源没有被列入开发项目,更存在日常生活的破坏和岁月的侵蚀。据一位1996年曾到过棠阴的朋友说,那时镇上的老房子比今天要完好得多,至少在现存年代最久远、规模也最大的木制牌坊承恩坊的后面是一栋木结构的老宅,而不是现在的水泥房子。如今,座座老宅的墙上都打洞穿管,安装了电表,爬满了电线,有的院里古色古香的窗栏旁边,竞有一面贴有瓷砖的新墙!有的门上,原来雕刻精细的花板如今都被整块木板所替代,据说那些花板已被屋主以几百元钱的低价卖出。听说宜黄县早已将该镇的老宅定为保护文物,但因为财政紧张,无力提供资金,只能靠屋主自已保护。然而,当地老人不无沉痛地说,这是现在穷,有钱的话,年轻人早想将老屋推倒盖新房了;其次,人文环境影响资源开发的好坏。古民居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旅游资源,要想开发它,必然要牵涉几个部门,文化部门对此文物的历史、典故、文化内涵先有发掘、研究,才有旅游的价值;当地要开发,还得考虑文化问题、环保问题、居民

迁涉问题,不仅要钱,操作难度也很大;第三,自然是钱的问题。文化研究要钱、修复建筑要钱、迁涉居民要钱、清理环境要钱……而能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之地都是较闭塞的地方,当地多为吃饭财政,哪里还能拿出钱来干这事?第四,旅游产品品质开发的高下也影响了古建筑走向旅游市场的脚步。


江西传统民居旅游开发(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