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善知识现前加持,但能得相应的又有几人?这就好象一个赛车手,由于平时刻苦训练,赛车技巧
纯熟于心,所以正式比赛时,即使赛车高速飞驶,道路崎岖弯急,但对加速、减速、拐弯、刹车等都能
处理自如,瞬间作出反应;倘若平时没有熟练掌握各方面的技巧,一旦登场,在高度紧张的竞赛之中,
谁能保证不会出错而导致车毁人亡的灾难呢?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所有的功德和过
失,都是以串习作为根本,所谓的习惯完全由自己决定,因此能在功德方面串习最为殊胜。”坏习惯是
养成的,好习惯同样也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在善业方面勤作不息,使得串习力愈来愈增上坚
固。一旦善业的力量足够强大,那用不着到临终,就是现在,也能肯定未来世的前途一定会更加美好。
牵引我们进入未来世的业,称为引业。它所感召的是总报,决定了我们感得何种生命形态。比如投生为
人,具足人的体相,这是总报。而同样是人,又会有贤愚、贵贱、寿夭、美丑的差别,这是别报。决定
别报亦即决定命运差别的业,称为满业。《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说:“应当了知善与不善的业,是能
牵引以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的业。所谓能牵引,是指能引生异熟果报,而能圆满,是指已投生后,能
令领受爱与非爱之报。” 由引业、满业的善与不善,可分为四种情况:引业为善业,由其牵引会转生善趣,之后依随满业的善与
不善,使得受报者在善趣中分别感受乐与苦的果报;引业为恶业,由其牵引会转生恶趣,同样依随满业
的善与不善,使得受报者在恶趣中感受乐与苦的果报。比如生而为人,却有残疾、短命、贫困等等的缺
陷,这是由引业善而满业不善所致。而在旁生、饿鬼道中,也有受用丰饶的,如人间宠物,有些日常生
活的享用甚至超过常人,即由引业不善而满业善所致。其余引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的情况可以推知。
作为人,谁不希求完美,谁不愿改变缺陷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相貌端严、长寿无病、心智聪慧、六根
健利,但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满业才会现前。而人们由于宿业的黑白相间,导致今生所受之报往往苦乐
间杂,顺逆并存,故而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无缺陷的完人。现代社会,人们都着重于外物,企图以现
代科学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报身。比如运用种种美容术来改变、调整容貌;运用生物学方法,不惜杀害
物命,来滋补身体,希求健康长寿;不断研制新的药物,以为能使人的智商增高??凡此种种非因求取
,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最终不仅达不到欲求的结果,反而会引生更多的后患。如美容者,以手术
强行改变五官的位置,这种暂时外在的改位,毕竟不是自然的产生,能否保持长久,或者美容后五官能
否和谐,谁也不敢保证;而残害物命,享用肉食,妄想以此滋补身体,岂知既已杀生,造下杀业,必然
感召短命、多病的果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食肉存在种种过患,恰恰是许多病症产生的根源。
我们一生的命运,从身心状况到境遇差别,无不受着过去世满业的支配,业既已造,报应难逃,唯一有
主动权的时候就是现在!所以为了未来世的增上圆满,我们只有从现在开始种下圆满的善业正因,欲求
长寿须勤护生,欲求相好须以花供佛,欲求富足须慷慨供施,欲求顺缘具足须常乐于助人??
——出自益西彭措堪布《因果明镜论》
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
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
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
有的人贪著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著法衣而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
,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
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
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 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
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
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
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出自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