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修水“八贤”简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浩浩修江,水山青秀,汲天地之灵气;泱泱大县,人杰物胜,舞时代之长风。修水,北接湖北,南连湖南,处三省交汇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自南唐归宋以来,缘予农耕文化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力振家声的影响,加之中原文明直接传承和学馆书院蔚然兴起,至宋一朝,人才辈出,世代相继,浑然造化出黄庭坚、徐禧、余玠、莫将、宋朝寅、祝彬、冷应徵、章鉴这八位彰显神州,彪炳千秋的贤人志士大行于世。 时至当代,“八贤”虽不再享有封建社会特定的神圣光环,但我们对此加以重视,不仅有助予了解其人其事,还可以从中提炼许多积极成份,继承诸多文化遗产,从而。更好地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 黄庭坚
黄庭坚(1045一ll05),字鲁直,小字绳权。号清风客、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摩围
阁老人、八桂老人。还常戏称黄九,另有一僧号曰无出。官至起居舍人,北宋洪州分宁县高城乡(今修水杭口镇)双井村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殁后二十七年加赠龙图阁大学士,恭宗德佑元年(1275)谥文节。
黄庭坚幼年机警聪明,书读数遍就能背诵。舅舅李常访他家,曾乱抽架上书问之,竟能一一背诵。李常惊喜不已,在庭坚父亲黄庶病逝翌年,就把15岁的庭坚带到了任所。治平四年(1066)春,庭坚考中进士,旋即任叶县县尉。熙宁五年(1072),他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应试成绩最优,选调为北京国子监教授。一日,苏轼看到他的诗文,以为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上,今世已久无这样的佳作。由此庭坚名声始震四方。元丰三年,他36岁遂赴吏部改官,担任江西泰和县知县。
l085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
官。翌年,迂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l091年6月庭坚遭母丧,他筑永思堂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改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1094),他本有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之命,但均未到任。不久,新党章惇、蔡卞被重用,便与其党羽指控《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今四川彭水)。元符元年春,为避外兄张向之嫌被再移至戎州(今四川宜宾)定居。
1l01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黄庭坚重新起任为鄂州盐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今安徽当涂),但上任仅九天就被罢免。此前他在德平镇(今山东)任上时,因行市易法与德州通判赵挺之持不同政见产生矛盾,赵挺之在朝执政后,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庆幸灾祸,因而
惩以除名,被遣送到宜州接受管制。三年后命内迁永州,但未及听令就离开了人世。
黄庭坚年少早丧家父,年轻两失妻室,年暮屡遭贬斥,坎坷一生,却在文学艺术上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诗品书品人品堪称一流,被苏轼赞赏有嘉,在称之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后,还向朝廷《举鲁直自代状》,认为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
黄庭坚的诗深受陶潜、韩愈等影响,最得法于杜甫,为后人留下了二千来首诗作,风格衣被后世,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其影响一直维持到晚清“同光体”。他的书法先学周越,后宗颜真卿、杨凝式、王羲之,得力于《瘗鹤铭》和僧怀素,继往开来,卓然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宋四家”之一。
徐禧
徐禧(1043?—1082),字德占,北宋分宁县何市乡人。名臣,官至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元丰五年(1082)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愍。
徐禧少有志度,博览周游,以求知古今事变,风俗利疚,不事科举。熙宁初(1068),王安石施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奉献,深得王赏识,遂以布衣充当经义局检讨官。后神宗见其所上治策,曰:“禧言朝廷用经术变士,十已八九,然窃袭人主语,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试于有用之地。”即授镇安军节度推官、中书户房习学公事。是年末,神宗召徐禧对策国事,他表露出与朝廷百官相异的真知灼见,尽展才华,神宗龙颜大喜,以为“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擢升他为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