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 原理第二、三章(3)

2025-08-07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A. 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 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 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观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价值的特性是( ) A. 客观性 B. 主体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多维性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 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 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 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面在( )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11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 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A. 必然 B. 必然王国

12

C. 自由 D. 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

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方一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

13

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产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管理。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4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四、材料分析题

1.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

15


一 单项选择题 原理第二、三章(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使用操作规程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