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 浦东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定位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开放的新浦东”: 争创国家改革示范区: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提升金融、航运、贸易的资源配置功能,引领全市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充分发挥浦东在全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到2015年: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左右;工业园区单位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0亿元。 ——到2015年: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50件,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3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4万人。 ——到201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户籍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7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年控制在5万人以内,保障性住房五年累计开工(筹集)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左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社会安全感指数达到90%以上。 ——到2015年:
全面完成新一轮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事项取得突破;外资实际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到150亿美元左右,占全市1/3左右,新增内资注册资本1500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200家左右,占全市比重保持50%左右,内资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累计达到50家。 ——到2015年:
区属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完成市下达目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保持180平方米以上,城市文明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境外人口(含港澳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全区外语应用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9%以上。
谋划新布局,推动重点区域新发展 一、优化“一轴三带”总布局
一轴:即全市从虹桥机场到浦东国际机场城市发展主轴的浦东段,
是上海市东西轴线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向东发展延伸,依托龙阳路枢纽、迪士尼乐园、上海东站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文化、会展、旅游、商务等功能开发和要素集聚。
三带: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是上海市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沿江地区发展相融合,以小陆家嘴和世博地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与金融中心建设有关的金融、商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北部沿江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环境优化,集中体现城市高端服务功能。滨江沿海发展带,是全市沿长江和东海岸线的重要区段。以外高桥海港、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南汇新城为核心,重点发展与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航运、贸易、物流功能,旅游休闲产业及重装备、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是浦东新一轮发展的产业延伸区域、功能辐射区域和战略承载区域。中部产业发展带,是全市沿江沿海制造业产业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高桥、金桥、张江、临港等产业区为主体,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体现产业实力和研发新功能。 二、完善“7+1”生产力布局
强化重点开发区优势整合,承载“四个中心”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重大战略和项目实施,在区域联动中拓展城市核心枢纽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快国家级开发区整合拓展,促进转型提升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板块。重点发展金融、商贸商务、航运服务及
相关专业服务业,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上海核心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航运集聚区。以小院中、上海船厂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轴线重点建设新上海商业城、竹园商贸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沿黄浦江形成旅游休闲产业带,沿浦东大道形成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带。 ——到2015年:
国内外银行总部达到40家,500强金融机构数超过120家,新增金融等商办楼宇面积350平方米。
上海综合保税区板块。突出功能创新和区域联动,重点发展国际航运及相关服务、国际贸易和高端先进制造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主要载体、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平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点。形成“三港三区”联动发展格局,洋山保税港区建成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建成国际贸易示范区,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临空功能服务创新区。 ——到2015年:
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25%,其中进口额占全市比重达到40%,外高桥进出口额占全国保税区比重达到50%,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比重达到90%,物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航运业收入达到1400亿元。
张江高科技园区板块。重点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功能、产业功能和城区功能,成为上海落实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核心基地、国际一流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新兴科技城。张江核心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和软件等产业;康桥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物联网、汽车零部件以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上海国际医学园区重点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制药、高端医疗服务产业。 ——到2015年:
高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经认定研发机构数超过22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销收入比重达到3.6%。
金桥出口加工区板块。积极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二元复合优势,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区。金桥核心区进一步提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ICT等产业附加值,加快向总部、服务外包、网络文化、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南汇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港工业园区重点发展航空配套、节能环保产业等。 ——到2015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
(二)重点推进新开发区域规划建设,形成发展新亮点
加快临港地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和港、城、区、镇联动发展。 临港产业区板块。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型船用关键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海洋工程装备、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飞机发动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