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这么聪明的孩子,只是你没认真,只要你认真了,一定会进步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到了每个生命的成长,教育怎么会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正确认识课改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魏老师讲:中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将来还会有第九次、第十次??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课改,而不从实际出发,到后来,连我们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第八次课改的理念,在孔子那儿就有了,哪里是什么新东西,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只要我们坚持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把自己做得好的坚持下来,我们同样会进步。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避免教育的功利性,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际的东西,教育就会发展,生命就能健康地成长。
魏老师是一个教育家,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就是坚持了从孔子开始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的东西,不断地调整行动的方向,不断地反思,才取得了成功。我们只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学生做起,从每一个老师做起,坚持做得好的,少一点追逐教育的功利,我们也一样会取得成功。
业务学习13(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新课改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这轮课改的意义时,深深的感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教材、而是教育思想的一系列改革和转变.
作为教师应首先转变教学理念。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
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课堂教学是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想法、思路去教学。这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有创造的见地,出现了高分低能。新课程理念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逐渐转化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者也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将被代替,教学过程不在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而是我们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新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 差异,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在讲多样的地域文化一节时,就可以采用接力比赛的竞赛方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合作、参与意识,学会表达和倾听;在艺术和体育这部分内容上,采用了个人才艺亮相,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另外还有小组讨论等等,学生思维上的碰撞,在合作中求得了共同发展。
新课程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要不断的学习,领悟其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不以育人为本,没有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叶圣陶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我们在上课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兴致勃勃还是冷漠呆滞,学习积极性高还是不高。学习信心足还是不足。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学生学科知识增长了,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份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