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于全国2348元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周边各省,一定程度影响了茶农茶叶生产的积极性。
(四)品牌弱化,开发不足,品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安徽茶叶虽好,品牌历史久远,名声响亮,但长期以来管理宣传不够,开发不足,一些产品虽注册了商标品牌,但由于面积小,产量少,不能满足供应,品牌认知度不高,认同度不强,不能形成有效市场。同时存在品牌杂乱现象,几乎是县县有名茶,村村有品牌,据相关资料,目前全省注册茶叶商标超过1000个,名牌茶产区茶叶商标注册超过400个,按2012年茶叶产量95374吨算,平均每个商标仅有95吨的产量。另外,一些地方只注重注册商标,抢注所谓品牌,不注重基础建设,热衷于参展评选,有些产品有名无实,多为概念,空有虚名。
三、安徽茶叶发展振兴的几点建议和思路
针对安徽茶叶发展的严峻形势,要重振安徽茶叶威名,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安徽茶产业。
(一)增大各项生产投入,促进茶叶生产总体较快发展。一是要做好我省茶叶生产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尽快改变当前下滑局面。二是要加强基础性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进行基础性的开发和研究以及新技术的推广和
应用,增强发展后劲;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三是要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普及和培训,做好病虫害预报防治,开展市场监测,及时提供供求信息,解决产品销路。同时,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茶叶生产。
(二)扩大规模调整结构,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提升。目前,我省茶园尚还遗留不少上世纪60-80年代的老茶园,树龄老化、品种混杂现象比较严重,造成鲜叶品质下降,产量逐年递减,这是我省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亟待加以改造提高。要加强茶园的开发,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加强无性系良种繁育,提高良种普及率,扩大无性系茶园面积;增大科技运用和投入,扩大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态茶园;通过土地流转、连片开发,整合现有分片零散茶园,积极开辟新茶园,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升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三)深化茶产品加工,促进茶叶生产水平提高。我省作为历史上全国重点茶叶生产省份,传统的生产方式根深蒂固,既保持了名牌精品的原始风格,但也带来了生产发展的滞障,是我省茶叶生产亟待转变的方面。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种植、生产模式,加快品种改良;延长鲜叶采摘时期季节,提高鲜茶采摘率,特别要注重夏秋茶的采制和利用。二要根据不同季节时期原料特性,开发新品种,丰富成品茶种类,满足不同档次、不同消费的需要。三要转变茶叶加工传统,
在品种和类别上做文章,利用夏秋茶制作青茶、黑茶等其他类别茶叶,增加成品茶产量。四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进行茶叶外围产品开发,将茶产品向茶饮料、茶保健、茶餐食、茶用具等方向延伸,提高生产附加值。
(四)扩大茶叶品牌宣传,促进茶叶强省重新崛起。安徽不乏茶叶名品,著名品牌,但品牌老化,杂乱的现状,不能不引起重视。要振兴和维护好已有的老字号、老品牌,把它作为宝贵的资源,充分加以发挥和利用;管理和整合好现有众多品牌,解决好品牌杂乱,相互挤兑问题;要大力宣传品牌,树立品牌战略观念,通过招商、推介、展会等形式,把品牌打出去,产品推出来,效益搞上去。
(五)拓展茶叶生产概念,促进茶产业全面发展。我省茶区大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优美自然景观,围绕着我省历史品牌名茶,以茶叶为主线,挖掘其历史文化的渊源,用历史讲文化,以历史带产品,以自然促旅游,以旅游带茶品。同时,要按照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种茶与制茶,制茶与销售,茶叶与文化,茶叶与健康,茶叶与旅游等相互融合、衔接,推进茶产业的拓展和延伸,带动相关产业,促进茶产业全面发展。(作者:安徽省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处副处长李方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