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4)

2025-07-20

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词语匡补】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yǔ)。文,其谥。《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

本章是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是对孔文子的评价,同时也是孔子自己治学态度之写照。“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词语匡补】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通“叛”,背离,指离经叛道。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以上为钱穆《论语新解》之看法。“约之以礼”之“礼”,一说礼节、礼仪,亦通。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

本章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赤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此乃孔门教学定法。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

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大旨】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朱熹《论语集注》曰:“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参考译文】

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本章大旨】

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词语匡补】

●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悾悾,诚悫(què)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

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大旨】

本章乃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一。学问有所得,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此其二。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我有知乎哉?无知也。”此非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另外,孔子“叩其两端”之求知与思想方法,也值得注意,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本章大旨】

本章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朱熹《论语集注》曰:“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也。”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荀子·劝学》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全球电影耗资排行榜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